圖/Julia Chou
圖/Julia Chou
文/瑢瑢
西元105年,東漢和帝時期的皇家大院裡,幾名小宦官和宮女正拿著細竹簾製成的抄具,以少許傾斜的角度放進一大池漿狀紙料中,在漿液中來回撈抄,讓紙漿平均覆在表面上,然後以厚木板加壓,讓紙纖維平整並除去多餘水分。
院子另一頭,大夥兒正趁著連日來的好天氣,將紙架上已經晾乾的紙片小心翼翼地揭起,重新貼上剛壓好、尚未乾透的紙纖維。一位相貌堂堂、衣著講究的官員站在一旁,不時提醒小宦官動作謹慎些,別把紙張撕裂了。小宦官遞上一張剛晾好的紙,官員仔細檢視著平整、密實的紙張,認為是時候將造紙成果稟告皇上了。
紙張歷史 早於蔡倫
這位官員就是大名鼎鼎的蔡倫,他的名字跟「造紙術」密切相連,不過,早在1986年甘肅省放馬灘西漢墓穴出土的文物中,就發現了以麻類植物纖維製造的紙地圖,年代比蔡倫還早200多年。與其說蔡倫發明紙張,不如說他是造紙術的重要革新者。
蔡倫天資聰穎,12歲淨身入宮,很快就嶄露頭角。東漢章帝年間,他跟隨皇帝左右,是負責聯絡後宮的小黃門,並參與了一場腥風血雨的後宮爭鬥劇。蔡倫協助竇皇后以「挾邪媚道」、「為厭勝之術」的罪名誣陷宋貴人,當時的太子劉慶因此被廢,宋貴人飲藥自盡。章帝駕崩後,竇皇后年僅10歲的養子劉肇登基,是為漢和帝。此時竇家勢力如日中天,蔡倫也進入權力核心。
儘管蔡倫早年曾做過竇皇后的幫凶,但他絕不是只會趨炎附勢的小人。根據《後漢書·宦者列傳》形容,蔡倫有真才實學,多次不惜觸犯皇帝的聖顏,進諫朝廷施政的得失,因此贏得漢和帝的信任,被任命為監管朝廷工藝的「尚方令」。
革新造紙 便宜好用
當時的文字,主要是記載在竹簡或是布帛上。然而竹簡非常笨重,蠶絲製的布帛又很昂貴,蔡倫便苦心思索,如何製造出便宜又好用的紙。他選擇用樹皮、短麻、破布和魚網做原料,經過漂洗、蒸煮、搗碎、抄紙、乾燥等工序製成紙張。西元105年,蔡倫將造紙的成果上奏給和帝,皇帝非常高興,下令各地推廣這種成本低廉,攜帶方便的紙。由於蔡倫後來被封為「龍亭侯」,人們就把他所研發創新的紙稱為「蔡侯紙」。
權傾一時的蔡倫,晚年下場並不好。漢和帝年僅27歲便英年早逝,13歲即位的漢安帝,剛好是蔡倫曾經鬥垮宋貴人的孫子,安帝親政後清查舊案,要蔡倫到廷尉那裡自首,蔡倫不願受辱,沐浴更衣後服毒自縊,他的封地也被撤回。
蔡倫革新造紙技術和原料,使紙張得以普及,對文化傳播的貢獻極大。雖然在網路科技蓬勃發展的今日,紙的重要性似乎不如以往。不過,紙仍是書寫的重要工具,而實體書報也以紙張為載體。許多人認為,紙本具有獨特的溫度,是數位媒介無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