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資產】廣州陳家祠

文/謝貴文 |2022.10.12
1589觀看次
字級
被譽為「嶺南建築藝術明珠」的廣州陳家祠。圖/謝貴文

文/謝貴文

傳統中國社會以家庭為核心,由此衍生出具有共同祖先、祭祀儀式與財產的宗族。閩粵地區的宗族組織最為興盛,到處都有大小不一的宗祠,其中廣州陳家祠為兼具祠堂、書院及會館性質的合族祠,又是集嶺南工藝大成的經典建築,尤具文化與藝術價值。

俗諺有云:「廣東陳,天下李。」陳姓乃廣東最大姓氏,為能光耀宗族,共祭祖先,加強各地宗親的聯誼交流,並提供其子弟赴省城讀書應試、訴訟、議事、候任的臨時居所,故於清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由四十八位德高望重的陳姓鄉紳發起在廣州興建宗祠。建設經費以認購入主牌位的方式募集,亦即陳姓族人只要繳納一定款項,則可將自己的長生位或祖先牌位設在祠內供奉。此舉獲得全省七十二縣的宗親大力支持,而於七年後落成啟用。

不過,這座陳家祠卻命名為「陳氏書院」,主要是當時廣東官府擔心宗族勢力過大,利用合族祠聚眾鬧事或與官府抗衡,而嚴禁在廣州城內建造祠堂,因此該祠改以「書院」為名,也希望能成為培育陳氏子弟之所。雖然後來因經費不足,無法在此設書院辦學,但進入民國時期後,曾作為廣東體育專門學校、文范中學、聚賢中學之用,仍發揮一定的教育功能,每年隆重的春秋兩季祭祖儀式亦從未間斷。

陳家祠坐北朝南,占地高達四千五百坪,主體建築的面寬與縱深各八十公尺,面積近兩千坪。整體格局分三路、三進、九座廳堂、六個院落及十座廂房,其間以青雲巷區隔、長廊相連結。首進為宏偉的門堂;中進聚賢堂則是族人春秋祭祀與聚會議事的場所,亦為建築群的核心所在;後進祖堂供奉祖先牌位,奉東漢陳太邱為始祖,為日常祭祀之所。

這座廣東省最大的祠堂,被譽為「嶺南建築藝術明珠」,集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具有石雕、木雕、磚雕、陶塑、灰塑、銅鐵鑄與彩繪等「七絕」。其中又以石雕最為出色,包括頭門前的石獅、抱鼓石,及內部上百件造型不一的雀替;聚賢堂前的月台欄杆則雕有一盤盤菠蘿、楊桃、佛手等嶺南佳果,既表現在地風情,亦傳達陳氏子孫終年以禮果祭祀天地諸神與祖先的虔誠。木雕則是數量最多,遍布各建物的梁架、雀替及封檐板上,可謂「無木不雕」,且運用高淺浮雕、鏤通雕等多種技法,有些還呈現歷史故事與民間傳說,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九五五年,廣州市文化局接管陳家祠,進行全面復原整修,並在內部設立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現今已被中國大陸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吸引無數海內外遊客來此體驗傳統宗族文化與嶺南工藝之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