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古寧頭戰史館。圖/許峰源
古寧頭戰役,一度被共軍占領設為指揮所的金門北山古洋樓。圖/許峰源
文/許峰源
連結大、小金門的金門跨海大橋工程,預計十月完工通車,再為金門注入觀光資源。金門,是一座具有戰爭歷史意義的島嶼,在全球冷戰期間,歷經兩岸多次熱戰,始終屹立不搖。大家習稱的「古寧頭戰役」,是一九四九年十月底共軍突襲金門,卻未掌握國軍部署狀況,導致全軍覆沒。這一場戰役,因國軍徹底擊潰共軍、確保國防安全,進而穩定台灣社會經濟發展而被津津樂道。
《孫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兩軍交戰情勢瞬間萬變,若能提前掌握對方軍隊動態,早一步調整戰略,就可降低軍隊損耗,提升戰勝的機率;若不能掌握對方軍隊行蹤,可能隨時遭到侵襲,而處於被動的狀態,最後陷入戰敗結局。也就是說,能夠事前掌握敵情,因應情勢變化而調整,乃是軍隊致勝的因素,切忌完全以過去經驗來下判斷。
一九四九年十月九日,中共第十兵團鎖定金門北端具戰略位置的大嶝島、小嶝島,趁當晚海水適逢低潮,兵分兩路涉水夾擊,隔天迅速攻占大嶝島,並且在兩天後占領小嶝島。接下來,第十兵團準備以大嶝島、小嶝島作為跳板,直搗金門、廈門。只是,共軍難以在短時間內徵募足量的渡海船隻,只好放棄原本「金廈並取」的計畫,改採「先廈後金」戰術。十月十五日,第十兵團舉兵攻擊廈門,兩天後奪下廈門,氣勢如虹。
廈門淪陷後,共軍下一個攻擊目標很清楚就是金門,雙邊戰事一觸即發。在金門指揮作戰的第二十二兵團司令李良榮,面對共軍虎視眈眈,持續觀測對岸動態,同時蒐集各項情報。根據擄獲的共軍口供,提及第十兵團第二十八軍誓言十月底前奪下金門,讓金門駐軍猶如面臨泰山壓頂之勢。第二十二兵團已無退路,根據口供情報與金門地勢、潮汐變化,推估共軍可能在金門西北方瓊林至古寧頭間登陸,決定加強該區防禦工事,希望在海灘上就給共軍致命一擊。
有鑑於戰情緊急,李良榮向東南軍政長官公署的長官陳誠請求增兵,阻遏共軍突襲金門行動。其實早在十月初,陳誠觀察金門防務空虛,已聯繫胡璉將第十二兵團第十八軍的高魁元部隊調往金門。而在共軍攻奪廈門後,考慮形勢險峻,又命令正從汕頭撤退的第十二兵團第十九軍部隊趕往金門,同時號令海、空軍支援金門作戰,並下令所屬技術總隊增援,沿海岸安置炸藥、地雷,全力阻遏共軍的偷襲行動。
共軍因不諳金門情勢,渡海作戰必須速戰速決。擬定作戰計畫後,除了勤於演練渡海作戰,也不斷提振士兵士氣,預計十月二十日晚間發動攻勢,但後來因民船徵募不順利,被迫延至二十四日深夜、二十五日凌晨才進攻金門。且因船隻徵調不易,共軍被迫調整戰略,船隻先將第一梯隊送至金門執行夜襲行動,再折返原地運送第二梯隊趕往金門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