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念慈
它是藥,但食之「雪香酥膩」,一點也不苦;它不是藥,但總有人相信吃了可延年益壽;它是良藥?《神農本草經》記載它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好處多多;它是「火藥」?如果和黃瓜、南瓜同食,或被患有乳癌、糖尿病者吃下肚,的確會適得其反。
好東西當然應該跟好朋友分享,但得先問過對方的體質。
山藥,又名淮山、薯蕷、山芋、玉延等,還有美稱「小人蔘」,早在《山海經》已載有「景山……北望少澤,其上多草、薯蕷」,食用歷史悠久。傳說薯蕷犯了唐代宗和宋英宗的名諱,只好改名為山藥,但唐朝藥王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藥方》指出「薯蕷生於山者,名為山藥,秦楚之間名玉延」,可見這幾個名稱為同時並行,九五之尊也沒那麼小氣。
另說雲南有一小國,舉國皆善人,偏偏常受大國欺凌,屢次進逼,將其逼到山中,並團團包圍;然而幾個月過去,沒有人逃出來,也未見死傷,原來他們被某種枯藤的根莖所救,為了感激這種救命植物,將其名為「山遇」;我認為這兩個字比「山芋」更美,相遇是不期而遇,卻絕非偶然,定是前緣所致,何況絕望裡的滋養更勝錦上添花,故事裡好人有好報,這食材懂得是非黑白,果然是「良」藥。
敦煌莫高窟發掘的史料中有「神仙粥」做法,以神仙命名,足見其營養價值,但吃了成仙則是浪漫的想像,略顯誇大。山藥因潔白如玉,又長於深山,總讓人覺得仙氣飄飄,宋朝張鎡曾歌頌它受雲霧造化,無論用蒸的還是煨的,口感都佳;美食家蘇東坡曾讚譽過兒子蘇過創製的山藥羹,陸游也學著烹煮,據說手藝不遜於「原作」,而朱熹更是力捧山藥美味,說它甜美賽過羊羹與蜂蜜。
台灣向來是多神信仰,一神不夠,乾脆來個「四神湯」──山藥、茯苓、芡實、蓮子,四味藥材各自發揮,且相互加乘,故稱「四臣」,後又轉為「四神」,「山中大仙」來此之後變得更接地氣,街頭巷尾飄散的白煙與香氣,溫暖了常民的身心;我則最喜歡員工餐廳裡的「山藥腰果湯」,爆香乾香菇後,再跟山藥、腰果、豆輪和肉骨茶的中藥包入電鍋蒸煮,一小時後就能美味登場。那些辛苦做菜「餵養」我的婆婆媽媽,在我眼裡,各個都是活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