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欽慧 幸福聆聽自然的聲音

文/李紀庭 |2022.09.10
10348觀看次
字級
疫情期間「聽見台灣之晨」活動,以聲音串連民眾的情感。圖/范欽慧提供
製播節目曾經6度榮獲金鐘獎項。 圖/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范欽慧走遍全台森林、海濱,收集大自然的聲音。圖/范欽慧提供
透過活動,讓孩子從小熟悉台灣的聲音地景。圖/范欽慧提供
溫柔而堅持著進行環境教育,知音愈來愈多。圖/范欽慧提供
聆聽寂靜是范欽慧最享受的事。圖/范欽慧提供
偶見林間兩隻鳥兒愉快的在枝頭啁啾。圖/范欽慧提供

文/李紀庭

《佛說阿彌陀經》中記載:極樂世界中,風也能說法。「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

台灣知名的野地錄音師范欽慧,最愛透過覺知感受當下的風,聆聽許多大自然想要告訴她的祕密和故事。

聆聽風與葉的共振聲

多年前,范欽慧在陽明山風櫃嘴,錄下一段風的聲音,她描述當時的「風」是:「原來,聽風聲是身體先感知到的。當時風來了,身體先感受到一陣波動,接下來,便發現樹葉在搖動,再透過葉子和風的共振,把風的聲音傳到耳朵……」

許多次聽風的經驗,讓她發現:原來「聽」是體感,一種流動、一種震動的過程,身體先感覺到,再透過其他的共振傳到耳朵。當風走了,風聲就慢慢淡去,過程中,身體又慢慢體會到它逐漸消失……

蟬兒搭著風傳揚鳴聲

更重要的,范欽慧發現,此時天地間,不是只有自己一人在感受、聆聽這個風聲,因為當風的聲音往某一個方向離去的時候,另一段聲音又進來了──是蟬的聲音,蟬鳴在風聲的尾端啟動,牠們透過這陣即將遠颺的風,把自己的聲音一起「搭」到遠方去。

多年在大自然中採擷聲音,范欽慧發現,生物們都知道要乘著風的翅膀,把自己的聲音送到遠方,這樣的深刻聽感體驗中,能體悟空間中其實還有其他的生命一同在聆聽,當下,自己的身體,便是與世界其他有情生命,緊密連接在一起。

她思索後瞭解,蟬或其他生物在等待風時,是一種聆聽,而聆聽者要懂得讓自己「中空」,蟬(生物)把身體變成一個樂器,用中空把自己變成風的一部分,再傳送到遠方。

自然觀察豐盛生命觀

范欽慧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靜心聆聽,卻沒有把自己放在絕對位置,因為她認為,「當我相信風,風就會把我帶到我要去的方向。」她也只是一個指引,讓其他的人,一起跟著風到風想要帶大家去的方向。

從很小開始,范欽慧就常偷拿媽媽學唱歌的錄音機錄下爸爸的鼾聲、鄰居媽媽洗米與炒菜的聲音,她也會對著錄音機哼哼唱唱,說說故事。在人世間及大自然的道場中,范欽慧清楚知道自己的生命觀。那鼓動的風聲,幻化成了覺知的菩提葉。

出國留學回來後,1997年開始,范欽慧在教育電台主持「自然筆記」節目。長達25年時光裡。獲得了6座廣播金鐘獎,經歷1300多個星期的電波推送,讓自然的聲音蕩漾在聽眾耳邊,同時也在無形中推動了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的溫柔堅持

不論是節目中的聲音,或私底下的聊天溝通,范欽慧的聲音總是非常輕柔,同時充滿了「智性」,讓她努力的環境教育多了一分溫柔的堅持。

這25年間,她不間斷地走在林間、行在海濱,在微光中,收錄著大自然的聲音。如果真要請她介紹台灣,她所描述美好的台灣角落記憶,是一幅充滿聲音的圖像,若把這個圖像再繪製成地圖,就是聲景地圖。

傳播科系畢業的范欽慧,在記錄過程中,感受到台灣環境聲音的變化,充滿台灣自然的多樣性與獨特性。遺憾的是,一般社會大眾,對這樣的獨特性少有覺察。為了能更積極推動聲景教育,她和朋友成立了台灣聲景協會,並考取台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博士班,學習怎麼做課程規畫、教案設計……

將寂靜山徑推上國際

范欽慧認為,環境教育除了可以善用廣播推廣外,還有更多的教育設計角度。她以「寂靜山徑」切入,2018年與羅東林管處合作推動了台灣第一條太平山寂靜山徑;2020年說服陽明山國家公園,開闢另一條寂靜山徑,陽明山國家公園因此被國際組織Quiet Park International選為全世界第一座都會寧靜公園。

這些努力同時獲得了國際高度的關注,除了英國BBC特別報導外,美國的「國家地理雜誌」、Newsweek、CNN、Wired……都為文介紹,此外,Time雜誌更以「台北都會擁有一座都會寧靜公園」為主要因素之一,將台北選為「世界百大景點」。



公民行動 打造聲景地圖

從一個理念推動者,到環境教育實踐者,范欽慧從廣播節目主持人,前進到教育現場,更以NGO組織的推動,帶領台灣往聲景保存及體驗邁出一大步。

2016年,范欽慧認識了世界聆聽日創辦人(美國野地錄音師)Gorden Hempton,2017開始推動「台灣聆聽日」,連續6年各有不同主題──從首年的「靜城淨心」、第2年「尋找城市的聲紋」,之後陸續舉辦了「從中山到山中」、「聽見二林」、「聽見台灣之晨」,今年則推出了「台灣自然聲音地圖」網站……

在疫情緊張的這兩年多中,台灣聲景協會運用了社群媒體的力量,邀請大家用公民的行動,記錄自己生活周遭清晨的聲音,沒想到兩天之內,就有上百人,從台灣各地把自己錄到的聲音,連結到范欽慧和台灣聲景協會,一時之間,讓更多的人聆聽這個島嶼上,存在這麼多繽紛而有趣的環境聲音。這也在無形中鼓舞了疫情中隔離的人們,透過聲音產生了聯繫。

在這個活動中,除了許多人重新啟動和環境連結的行動,也打破空間上習以為常只有單調的車流聲音,發現了生活中的許多細節和常被忽略的角落聲音,以及值得去傳響與欣賞的音律。

范欽慧去年更得到Keep Walking夢想計畫贊助,著手邀請國人打開自己的耳朵(公民行動),推薦50個台灣最棒的聆聽地點(公民推薦),接著范欽慧再邀請專業的錄音師,帶著專業的錄製設備,把這些聲音記錄下來(公民成果),最後呈現這些聲音的樣貌,並製作環境教育教學教案,讓教育參與者進行自然教育的聆聽(公民共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