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韋伶 善行庇護身障大孩子 文/李紀庭 |2022.01.08 語音朗讀 234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迷你安親班為員工子女加強珠心算能力。圖/林韋伶提供立宇庇護工場規模雖不大,但主雇相處愉快。圖/林韋伶提供嘉義市立宇庇護工場負責人林韋伶,學生時代就活躍在科學會、童軍團等社團中,直到如今老大已經20歲了,還像鄰家大姐姐般活力滿滿,一點都看不出是3個大男孩的母親,更看不出是一家庇護工場的負責人。圖/林韋伶提供努力填充環保碳粉匣,也為地球永續盡一分心力。圖/林韋伶提供員工開心自己能夠自食其力,成為有用的人。圖/林韋伶提供 文/李紀庭嘉義市立宇庇護工場負責人林韋伶,學生時代就活躍在科學會、童軍團等社團中,直到如今老大已經20歲了,還像鄰家大姐姐般活力滿滿,一點都看不出是3個大男孩的母親,更看不出是一家庇護工場的負責人。小型企業也有安親班不論庇護工場前身曾支援一家日式巧克力店,或是7年多來,在先生的技術支援下,變身為環保碳粉匣填充工場,林韋伶臉上幾乎不曾顯現一般老板娘的冷漠威嚴,總是笑口常開,工場內的員工也都習慣喊她「笑咪咪的韋伶姐」。約好訪談當天,抵達該公司台北營業處,只見辦公室會議桌,成了員工子女的遊樂桌。「疫情前,員工都會帶著孩子來上班,所以公司會特別安排一些老師,帶著孩子邊玩樂邊學習,寓教於樂,不浪費光陰。」林韋伶謙稱公司只是很小的企業,卻設有迷你安親班,讓員工能安心上班。成立工場以表感謝天「我很喜歡孩子,尤其是和孩子一起玩,也熱愛工作、每天進步、時時快樂,在日子中得到喜悅和成就感。」林韋伶生老大時,因為難產及早產,孩子住在保溫箱中一段時間,看到孩子小小的身軀插滿各種管線,旁邊保溫箱是許多各種障礙的孩子,當下深深感謝無常中的幸運,也興起「有一天一定要回報」的念頭。這份初心,在日籍姐夫來台定居,開設一家巧克力專賣店時,正式展開行動。她召募一批身障及輕度智能障礙的員工,成立巧克力店的支援工場,可惜好景不常,巧克力店的工作量,無法撐起工場運作……帶入環保永續的觀念所幸7年多前,在林韋伶先生的技術支援下,庇護工場變身為環保碳粉匣的填充廠,所有身心障礙員工都能繼續留用,備覺幸運和幸福。「因為業務之故,常要台北、嘉義兩頭跑,但我累得很開心,因為工作量愈多,愈有助於身心有些困難的大孩子,能有機會成長,日後可到一般職場中工作。」更重要的是,林韋伶深知,傳統碳粉對人體健康多少有所傷害,讓身心障礙者填充環保成分的碳粉,知道碳粉匣可以循環再利用,不僅培養他們的職業技能,也能讓這些大孩子們,在貢獻所能的前題下,心中埋下環保永續、同體共生的種子。破除身障者就業門檻有別於其他由基金會、協會成立的庇護工場,可以爭取政府補助、企業贊助,或是募款讓捐款者節稅,立宇庇護工場,是截至目前為止,全台唯二由私人成立的庇護工場,最難得的是,該工場召募的全是對就業有意願,但就業能力不足者,提供他們職場見習服務的機會。林韋伶說,這些身心障礙的大孩子們,都想要工作自立,但必須先在友善的環境中慢慢累積經驗,不可能立刻投入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立宇正好提供這樣的一個機會。話雖如此,但因為掛上的「庇護工場」的名銜,不論成立與經營,都要受到政府的嚴格把關、控管,也因此,一般企業很少願意介入經營庇護工場。曾因誤解而萌生退意林韋伶不否認,不少人帶著偏見,認為庇護工場就是在「剝削身心障礙者」,原因在於身心障礙員工的薪資多半偏低。「我也曾經被人酸過類似的話,聽了很難過,差點萌生退意。」林韋伶從來不是為了「得到」什麼,只是想分享資源,沒想到竟會被誤解。所幸遇到這類低谷時,總會有著工場同仁,笑咪咪又無邪喊著「韋伶姐」,讓她重燃熱情和信心,再困難也拼命想著如何能多照顧他們一些。「眼看著他們一天天進步,開心又認真的工作著,我就有力量繼續走下去。」一路走來仍抱持初心如今,林韋伶的觀念豁然開朗,她不怪社會大眾的誤解,因為聘用身心障礙員工本來就是「成本高、產能低」的事,但外界卻希望薪資能向一般人看齊,導致期望上的落差。「根據公部門的評估,身心障礙者的平均產能,只有一般員工的三分之一,所以勞動署有特別的定薪規範,庇護工場只能優於此規範。」林韋伶在另一半堅定支持下,讓立宇庇護工場充滿社會企業的精神,不求獲利,旨在能維穩的經營下去,讓員工有安定的收入,無需擔心工場會像其他社福機構,因不堪賠損而結束方案,終結可貴的身心障礙中介職場。「我認為,這樣我就達到照顧他們的初衷了。」兒子從小被尊稱叔叔林韋伶從學生時代就開始認養國內外的孩子,成為母親後,她也帶著3個孩子,認養需要幫助的孩子,因此3個孩子各有自己認養的對象,還經常收到認養的家扶孩子寫信來「感謝叔叔……」林韋伶認為,善心與善行,應該隨手為之,所以她很自然的在家庭生活中傳遞觀念,讓孩子舉手投足之間,都能想到別人。「不一定要在特定時間,才做什麼特定善舉,即便只是一個好觀念或善意,能像漣漪般的擴散出去,都是很好的事。」所以面對孩子願意將生日禮金、收到的禮物,贈送給更需要的小朋友,林韋伶會和孩子談,確定孩子是以平常心為之,而不是刻意從眾、模仿,或為了博取好名……「孩子還很小就被以『叔叔』的尊稱感謝,孩子接到信也只是笑一笑,並沒有太在意,這就對了。」林韋伶認為,有能力的人,本來就應該分享出來,讓善意產生循環,生出更多善心種子,衍生更多善行和善舉。 前一篇文章 實踐綠色永續 三星晶片生產減碳近70萬公噸 下一篇文章 千元鈔漫天飛 好心男拾金不昧拒謝禮 熱門新聞 01退休之後2025.05.0102【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5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6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7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8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9【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10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迷說悟 4-3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尤英夫 40年公益軌跡不停歇羅素如 北海岸弱勢家庭守護者林妤恒、白琳 「小鬱亂入」讓憂鬱症變可愛 作者其他文章范欽慧 幸福聆聽自然的聲音陳楊文 為地球永續設計未來余偉國 突顯監製角色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