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楊文 為地球永續設計未來 文/李紀庭 |2022.04.02 語音朗讀 361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陳楊文是最早倡議鯨鯊列入華盛頓公約的發起人。圖/陳楊文提供陳楊文建立大數據資料庫,遊客只要用手機掃瞄海生物,就能取得相關資訊。圖/陳楊文提供發現潮池中的珊瑚,竟然不受暖化影響健康生長。圖/陳楊文提供陳楊文自許「巴賽族後代」,致力護衛海洋和地球。圖/陳楊文提供陳楊文很早就帶著兩個女兒在潮間帶做生態觀察。圖/陳楊文提供馬崗潮間帶的生物數量排名世界前幾名。圖為退潮時的景觀。圖/陳楊文提供帶民眾在潮間帶觀察豐富的海洋生態。圖/陳楊文提供與國際海洋學家在馬崗潮間帶觀察海洋生物。圖/陳楊文提供馬崗潮間帶原本有成千上萬隻海兔,如今已日漸稀少。圖/陳楊文提供 文/李紀庭大學就讀昆蟲系的陳楊文,畢業後前往美國研究神經生物學,回國後鑽研疼痛迴路阻斷,卻因不忍實驗時殺生離開實驗室,轉而投入全球瀕危物種的保育及調查,成功促使鯨鯊成為全球第一個保育類的魚類……如今更投身綠建築及企業社會責任的推動……現任政治大學、明新科大專案助理教授的陳楊文,教授的是運用人工智慧設計都市永續規畫,更重要的,他是溫柔而堅定的海洋生態守護者,更運用長年累積的經驗和知識,結合AI大數據分析,擴展台灣對海洋永續保育的願景。海洋,和天空一樣廣闊無垠,時而藍、時而墨,如果說「上善若水」,無疑的,海洋是地球上面積最大的「善」了。人類不知海不愛海然而,對於人類來說,海洋是極度陌生的世界,任何人接觸海,都不會把海水和時間連結在一塊,也不會想到腳底的浪花,是幾億年前就在海洋裡,還是前一天融解的冰山或遠洋的暴雨。因此人類對海洋的「生命觀」,除了限縮在漁業經濟,一切的海洋生命,對人類而言,幾乎都是微不足道的,更何況是潮汐間生存的海洋生物。但對陳楊文而言,海洋的一切不只是海水。尤其透過長年在潮間帶觀察、研究,累積海洋生物的大數據,陳楊文早年就收集、描繪出十分豐富的海洋生物真實面貌。昆蟲的神經元研究大學時陳楊文讀昆蟲系,畢業後取得美國太空總署NASA獎學金,遠赴美國伊利諾大學攻讀神經生物學碩士。在美國的研究室裡,他最親近的「夥伴」是蟑螂,因為蟑螂的六隻腳是六個神經腦(神經元),太空總署將蟑螂作為仿生的對象,希望透過模仿學習蟑螂的肢體運作,幫助人類在水下(或其他)多變的環境中運動。6輪的太空登陸車陳楊文興致勃勃的將這些神經運動模式寫成電腦程式,運用AI人工智慧網路,建構數個層次的神經元……多年後,看到被太空船送往月球及火星的太空登陸車,果真是6個輪子的小車,陳楊文不敢居功,卻與有榮焉。「如今的太空登陸車是否正是依據我當時的研究數據進行研發的,我並不知道,但整個研究的過程,卻練就我觀察各種生物必備的專業技能。」陳楊文回國後,繼續在中央研究院做痛覺神經研究,並嘗試阻斷痛感的神經迴路,研究成果對常年處於病痛中的人,產生極大的幫助。珍惜生命不再殺生然而,整個動物研究的過程中,陳楊文深感殺生太多,也渴望走到野外進行生物行為研究;1994年在一個機緣下,他轉任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參與全球海洋物種保育工作,足跡踏遍全球5大洲與各大洋海岸。工作內容包括野生動植物貿易市場調查、執法人員的教育、管理與法律政策等工作的研究與執行。期間並參與國際保育行動,對各國政府官員之國際華盛頓公約相關訓練,也多次參與聯合國氣候會議,並發表演說。催生鯨鯊列入保育其中最讓陳楊文感到自豪的,是2002年成功遊說各國,將鯨鯊列入聯合國「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保育類動物,這是第一個被列入華盛頓公約的海洋魚類物種。「當時在國際市場上,鯨鯊利益很高,各國的漁民都不怎麼願意放棄眼前游過的百萬利益……」陳楊文透過設計符合漁民利益的永續制度,成功說服各國管制鯨鯊的貿易數量。 在這段時間,陳楊文對海生物種的國際經濟貿易量多有研究,從海參、海馬、鯨鯊……到蘭花與中藥材,查閱全台灣的全年輸出資料,將幾萬筆資料輸入電腦中,協助農漁業建立管制,保育類野生物種限制採集。巴賽勇士神聖使命陳楊文也參與荒野保護協會創會,後來更加入致力地球環保永續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擔任環境計畫主任,負責相關的環境計畫,專業且具體的推動綠建築設計、企業社會責任、環境變遷與能源管理、全校式經營能源教育等事務。從神經元研究到海物種貿易行為觀察,再從物種永續到綠建築與零碳目標,陳楊文不斷跨界再跨界,為保護地球成為環保鬥士。「我常覺得自己是凱達格蘭族中的一支──巴賽族的後代。」深信自身流著巴賽族的血液(該族很重視海洋貿易發展),陳楊文義無反顧承擔起「巴賽勇士」護衛海洋的使命。馬崗潮間帶 生物多樣性20多年前,為了帶女兒親近大自然──大女兒喜歡在潮池浮潛,小女兒則拿著畫板在海邊畫畫,陳楊文開始深度研究台灣東北角貢寮海邊的馬崗潮間帶。如今兩個女兒已讀大學,更經常跟隨爸爸一起參與海洋教育工作。「一個潮池,就像一個家屋,充滿了生命力及教育意涵,與對地球的愛。」陳楊文後來把馬崗潮間帶的觀察,鎖定在一個12公尺x5公尺的潮池,寫成一本《一個潮池的祕密》書,紀錄小小潮池裡現身的236種潮間生物,滿滿的螺、貝、蟹、魚、陽燧足……充滿了共生的生命力。科學觀察也浸染了陳楊文的兩個女兒。某個炎夏時節,父女三人在潮間帶發現珊瑚存活得很好,便討論起澳洲大堡礁珊瑚因海水暖化而白化一事……後來他們決定依潮池內不同水溫變化,記錄珊瑚的生長曲線,證實地球雖然逐漸暖化,但有些珊瑚仍努力適應存活……最後將此觀察發表在科展上,並發現有些國際研究團隊,也正在投入研究發展中的珊瑚族群耐熱基因。「20多年前,馬崗潮間帶有成千上萬隻海兔,隨意觀察,便能看到吃得圓滾滾的海兔,會把卵產在海藻叢裡,但近年來,海兔大量減少,我懷疑是因為海藻被人類採集後,也把海兔卵連帶採走了……」陳楊文曾大力奔走,呼籲在馬崗潮間帶建立保護區,結果政府審閱時未獲過關,導致近年已很難在潮間帶看到海兔了。陳楊文痛心之餘,在完全沒有贊助資源下,自行建立潮間帶識別系統。運用自行建立的大數據,以AI人工智慧進行分析,遊客只要用手機對著潮間帶生物掃瞄,就能辨識及獲得該生物的資訊,減少對海洋生物的捕撈傷害,並用科學的方法順便建構起監測資料,提供給政府設立海洋保護區的科學依據,達到海平面上下生物的保護目標。 前一篇文章 防超商夜間暴力 電擊棒、通報等設施可補助 下一篇文章 微軟退休副總裁 駕車千里接烏克蘭難民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4【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7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08退休之後2025.05.0109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10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尤英夫 40年公益軌跡不停歇羅素如 北海岸弱勢家庭守護者林妤恒、白琳 「小鬱亂入」讓憂鬱症變可愛 作者其他文章范欽慧 幸福聆聽自然的聲音余偉國 突顯監製角色的推手林韋伶 善行庇護身障大孩子林家岑 走過婚姻 重新定義女性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