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楊文 為地球永續設計未來

文/李紀庭 |2022.04.02
3324觀看次
字級
陳楊文是最早倡議鯨鯊列入華盛頓公約的發起人。圖/陳楊文提供
陳楊文建立大數據資料庫,遊客只要用手機掃瞄海生物,就能取得相關資訊。圖/陳楊文提供
發現潮池中的珊瑚,竟然不受暖化影響健康生長。圖/陳楊文提供
陳楊文自許「巴賽族後代」,致力護衛海洋和地球。圖/陳楊文提供
陳楊文很早就帶著兩個女兒在潮間帶做生態觀察。圖/陳楊文提供
馬崗潮間帶的生物數量排名世界前幾名。圖為退潮時的景觀。圖/陳楊文提供
帶民眾在潮間帶觀察豐富的海洋生態。圖/陳楊文提供
與國際海洋學家在馬崗潮間帶觀察海洋生物。圖/陳楊文提供
馬崗潮間帶原本有成千上萬隻海兔,如今已日漸稀少。圖/陳楊文提供

文/李紀庭

大學就讀昆蟲系的陳楊文,畢業後前往美國研究神經生物學,回國後鑽研疼痛迴路阻斷,卻因不忍實驗時殺生離開實驗室,轉而投入全球瀕危物種的保育及調查,成功促使鯨鯊成為全球第一個保育類的魚類……如今更投身綠建築及企業社會責任的推動……



現任政治大學、明新科大專案助理教授的陳楊文,教授的是運用人工智慧設計都市永續規畫,更重要的,他是溫柔而堅定的海洋生態守護者,更運用長年累積的經驗和知識,結合AI大數據分析,擴展台灣對海洋永續保育的願景。

海洋,和天空一樣廣闊無垠,時而藍、時而墨,如果說「上善若水」,無疑的,海洋是地球上面積最大的「善」了。

人類不知海不愛海

然而,對於人類來說,海洋是極度陌生的世界,任何人接觸海,都不會把海水和時間連結在一塊,也不會想到腳底的浪花,是幾億年前就在海洋裡,還是前一天融解的冰山或遠洋的暴雨。

因此人類對海洋的「生命觀」,除了限縮在漁業經濟,一切的海洋生命,對人類而言,幾乎都是微不足道的,更何況是潮汐間生存的海洋生物。

但對陳楊文而言,海洋的一切不只是海水。尤其透過長年在潮間帶觀察、研究,累積海洋生物的大數據,陳楊文早年就收集、描繪出十分豐富的海洋生物真實面貌。

昆蟲的神經元研究

大學時陳楊文讀昆蟲系,畢業後取得美國太空總署NASA獎學金,遠赴美國伊利諾大學攻讀神經生物學碩士。

在美國的研究室裡,他最親近的「夥伴」是蟑螂,因為蟑螂的六隻腳是六個神經腦(神經元),太空總署將蟑螂作為仿生的對象,希望透過模仿學習蟑螂的肢體運作,幫助人類在水下(或其他)多變的環境中運動。

6輪的太空登陸車

陳楊文興致勃勃的將這些神經運動模式寫成電腦程式,運用AI人工智慧網路,建構數個層次的神經元……多年後,看到被太空船送往月球及火星的太空登陸車,果真是6個輪子的小車,陳楊文不敢居功,卻與有榮焉。

「如今的太空登陸車是否正是依據我當時的研究數據進行研發的,我並不知道,但整個研究的過程,卻練就我觀察各種生物必備的專業技能。」陳楊文回國後,繼續在中央研究院做痛覺神經研究,並嘗試阻斷痛感的神經迴路,研究成果對常年處於病痛中的人,產生極大的幫助。

珍惜生命不再殺生

然而,整個動物研究的過程中,陳楊文深感殺生太多,也渴望走到野外進行生物行為研究;1994年在一個機緣下,他轉任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參與全球海洋物種保育工作,足跡踏遍全球5大洲與各大洋海岸。

工作內容包括野生動植物貿易市場調查、執法人員的教育、管理與法律政策等工作的研究與執行。期間並參與國際保育行動,對各國政府官員之國際華盛頓公約相關訓練,也多次參與聯合國氣候會議,並發表演說。

催生鯨鯊列入保育

其中最讓陳楊文感到自豪的,是2002年成功遊說各國,將鯨鯊列入聯合國「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保育類動物,這是第一個被列入華盛頓公約的海洋魚類物種。「當時在國際市場上,鯨鯊利益很高,各國的漁民都不怎麼願意放棄眼前游過的百萬利益……」陳楊文透過設計符合漁民利益的永續制度,成功說服各國管制鯨鯊的貿易數量。

在這段時間,陳楊文對海生物種的國際經濟貿易量多有研究,從海參、海馬、鯨鯊……到蘭花與中藥材,查閱全台灣的全年輸出資料,將幾萬筆資料輸入電腦中,協助農漁業建立管制,保育類野生物種限制採集。

巴賽勇士神聖使命

陳楊文也參與荒野保護協會創會,後來更加入致力地球環保永續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擔任環境計畫主任,負責相關的環境計畫,專業且具體的推動綠建築設計、企業社會責任、環境變遷與能源管理、全校式經營能源教育等事務。

從神經元研究到海物種貿易行為觀察,再從物種永續到綠建築與零碳目標,陳楊文不斷跨界再跨界,為保護地球成為環保鬥士。「我常覺得自己是凱達格蘭族中的一支──巴賽族的後代。」深信自身流著巴賽族的血液(該族很重視海洋貿易發展),陳楊文義無反顧承擔起「巴賽勇士」護衛海洋的使命。



馬崗潮間帶 生物多樣性

20多年前,為了帶女兒親近大自然──大女兒喜歡在潮池浮潛,小女兒則拿著畫板在海邊畫畫,陳楊文開始深度研究台灣東北角貢寮海邊的馬崗潮間帶。如今兩個女兒已讀大學,更經常跟隨爸爸一起參與海洋教育工作。

「一個潮池,就像一個家屋,充滿了生命力及教育意涵,與對地球的愛。」陳楊文後來把馬崗潮間帶的觀察,鎖定在一個12公尺x5公尺的潮池,寫成一本《一個潮池的祕密》書,紀錄小小潮池裡現身的236種潮間生物,滿滿的螺、貝、蟹、魚、陽燧足……充滿了共生的生命力。

科學觀察也浸染了陳楊文的兩個女兒。某個炎夏時節,父女三人在潮間帶發現珊瑚存活得很好,便討論起澳洲大堡礁珊瑚因海水暖化而白化一事……

後來他們決定依潮池內不同水溫變化,記錄珊瑚的生長曲線,證實地球雖然逐漸暖化,但有些珊瑚仍努力適應存活……最後將此觀察發表在科展上,並發現有些國際研究團隊,也正在投入研究發展中的珊瑚族群耐熱基因。

「20多年前,馬崗潮間帶有成千上萬隻海兔,隨意觀察,便能看到吃得圓滾滾的海兔,會把卵產在海藻叢裡,但近年來,海兔大量減少,我懷疑是因為海藻被人類採集後,也把海兔卵連帶採走了……」陳楊文曾大力奔走,呼籲在馬崗潮間帶建立保護區,結果政府審閱時未獲過關,導致近年已很難在潮間帶看到海兔了。

陳楊文痛心之餘,在完全沒有贊助資源下,自行建立潮間帶識別系統。運用自行建立的大數據,以AI人工智慧進行分析,遊客只要用手機對著潮間帶生物掃瞄,就能辨識及獲得該生物的資訊,減少對海洋生物的捕撈傷害,並用科學的方法順便建構起監測資料,提供給政府設立海洋保護區的科學依據,達到海平面上下生物的保護目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