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磚牆搭配木桌椅,充滿古意。 圖/丹青
文/丹青
大稻埕是台北市開發較早的區域之一,早年更有淡水河輸運之利,著名的茶行和米行很多,留下來的老店不少。其中今迪化街一段三百二十九號之「稻舍」,是歷經台北市都市更新處的「再生前進基地計畫」和文化局「老房子文化運動」洗禮的老屋,頗為特殊。
「稻舍」的前身,是大正五年(一九一六)由唐塗薩先生所創立化的「唐益興米行」。後因一九六○年代大稻埕沒落,唐家後代不再經營米店,亦無力再維護老屋,遂在二○一四年捐贈給台北市府。而大稻埕另一家百年米店葉氏家族,也曾在一九二三年買下迪化街的一棟街屋,開設碾米行「葉晉發商號」,之後同樣因為產業外移轉型,在一九六九年收了起來。
一直到葉家第五代葉守倫於二○一三年回歸故里後,思考應重新恢復自家的米文化榮光,趁著「再生前進基地計畫」希望將都市閒置舊建築再利用,決定恢復葉晉發商號。除了將自家廢棄米行注入創新活力,展示傳統白米產製過程,如脫穀、乾燥、壟穀、精米等步驟,同時販賣精緻白米、米加工製品及文創商品等。二○一四年並申請租用唐益興米行,稍加整修,改名「稻舍」。
稻舍建築為二進式,進與進間用天井隔開,天井具有集水、通風、採光、消防等功能。除保留原來米店一些碾米、製米、賣米的設施外,還曾在天井實際種起幾缸稻米,以顯示稻米從種植到成為米飯的過程,並兼營以米食為主的餐飲。唯展示空間仍大於飲食空間,二樓亦常有米文化之書籍或藝文展示。
後來因米食料理大受歡迎,二○二○年藉由經濟部「餐飲業國際化推動計畫」,將米食文化、米行故事、大稻埕歷史與老屋建築特色,透過文字與設計重新融合,並以「稻舍食館」名義參與文化局一○九年度「老房子文化運動2.0」評選,投入近新台幣兩百萬元重新設計、打造,獲得文化局登錄為宅第類歷史建築。
今年六月初,稻舍重新開放經營。除了擴大米飯飲食區外,還規畫了所謂稻舍六景:南街殷賑圖、土礱脫殼秀、粒粒「階」辛苦、晒穀小稻埕、舉頭三尺有(半樓仔)、五升米折腰等角落,不僅保留了古早碾米工廠傳承的歷史氛圍,並陳列早期米斗、碾米機等米行使用的器物。藉由稻米文化和米行歷史的文化策展,以及米食餐飲文化體驗,讓遊客在冉冉上升的米飯香氣中,回味過往碾米工廠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