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話】 中法戰爭 基隆古戰場今昔(上) 文/林嘉澍 |2022.08.23 語音朗讀 158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二沙灣砲台,守護基隆港。圖/林嘉澍法國公墓入口處。圖/林嘉澍海門天險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圖/林嘉澍 文/林嘉澍光緒十年(一八八四)的中法戰爭,至今猶為老一輩的基隆人津津樂道。當時,法國人在安南(越南舊稱)製造事端,槍擊清朝代表,引發「觀音橋之戰」(又稱北黎之戰)。憑著船堅砲利的餘威,法國人也想依樣畫葫蘆在中國撈好處。戰爭一起,法國陸軍由越南往北「潰雲貴、滅蜀中」,海軍更不斷炮擊沿海大城,連當時不算繁榮的基隆港也不放過。一八八五年,法國強大的遠東艦隊浩浩蕩蕩地開到基隆港,司令就是赫赫有名的孤拔(Anatole-Amédée-Prosper Courbet)。法軍先鋒探路勘察後,曉得獅球嶺早已配置英國人建造的新式砲台,不想冒險,就選擇在大沙灣海濱登陸(今基隆市中正路、正豐街一帶),根本不把大沙灣山上的土砲台放在眼裡,以為勝券在握。有備無患,應是基隆抗法戰爭能夠取勝的原因之一。道光二十年(一八四○)鴉片戰爭爆發,台海局勢緊張,當時台灣兵備道姚瑩負責海防,為了防範英軍來襲,在基隆周圍山上修築了許多砲台。這些砲台都是台灣人用最原始的工法築成的,使用明末由葡萄牙人傳來的「火繩砲」,款式舊到不行。但正應了俗語「狗眼看人低」,法軍千算萬算,就是低估了這些土砲台的威力。法軍登陸後,砲台居高臨下狂轟,命中率極高,才上岸的法軍死傷無數。台灣人以最土、最落後的武器,贏得中法戰爭台灣地區首役。只可惜,當年姚瑩督造的砲台如今大多不存,只在大沙灣山留有一座,之後劉銘傳(台灣首任巡撫)又重建,因位處於二沙灣一帶的山路上,因此有「二沙灣砲台」的別稱。砲台營門刻有「海門天險」四個大字,如今已是國定古蹟,歸屬「關塞」類別。海門天險下、中正路旁有一座「法國公墓」,墓園內林立許多西式墓碑;而因此役陣亡的華人士兵,則合葬在法國公墓對面,受百姓朝夕膜拜。日治時期,日本人為了拓寬道路,不但拆毀華人陣亡將士墓,還把大沙灣改名「孤拔海濱」。當時,基隆百姓紛紛挺身而出,以堅決的民意懇求由民間重建,日本人有條件應允,但不能鐫刻陣亡者姓名,只能豎立「清國人之墓」;光復之後,才改建成今天所見的「民族英雄墓」。話說回來,法軍在大沙灣吃了大敗仗後,並沒放棄侵台企圖,經過休養生息後,選擇在大沙灣對面的仙洞登陸。仙洞防衛空虛,法軍終於得逞,上岸後大肆燒殺報復。這便是直到今天,基隆耆老們提及時,仍忿恨難消的「西仔反」。失去居高臨下的地利,清軍的土製武器、竹竿棍棒完全不敵洋槍洋砲,堅守很久的獅球嶺終於失守。劉銘傳退守台北,法軍乘勝越過月眉山,進逼暖暖、八堵、七堵,最後法軍進入五堵,台北城岌岌可危。千鈞一髮之際,「目仔少爺」林朝棟出現了。 前一篇文章 【文化印象】 台南原鶯料理 下一篇文章 【徐謙‧物猶如此】石鶴夜啼 熱門新聞 01【生活課題】 建立無血緣家人關懷網2025.07.0302課徵糖稅、糖捐 逾7成民眾支持2025.06.3003拍戲受前輩啟發 體悟堅持2025.07.0104蘭陽別院閱讀研討會 愛書人研討生死關懷2025.06.3005台北.信義 摩天映照繁華景 古道穿林影入亭2025.06.3006雲梯2025.07.0107佛光山體系首位選秀榜眼 張育豪獲悍將指名2025.07.0108【寶島紀事】家族情懷與地方文化──探訪林園古厝群(上)2025.07.0109迎接加拿大國慶日 佛光人贈物資送暖2025.06.3010【詩】覺有情2025.07.0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光影紀事】交大電子所草創時期側寫【島嶼拼圖】關西分駐所所長宿舍 【芥子納須彌──雲岡石窟藝術特展】飛天藝術【寶島紀事】家族情懷與地方文化──探訪林園古厝群(下)【優游藝林】屬於梵谷的亞耳【書藝心語】給人留餘地 作者其他文章【台灣史話】竹塹城都城隍廟【台灣史話】斗六門與周遭古聚落【台灣史話】台北濟南教會與李春生 (上)【台灣史話】齋教與鸞堂 斗六寺廟巡禮【台灣史話】饒富趣味的台北孔子廟(上)【台灣史話】 匠師記憶:大埤三山國王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