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話】 中法戰爭 基隆古戰場今昔(上)

文/林嘉澍 |2022.08.23
1527觀看次
字級
二沙灣砲台,守護基隆港。圖/林嘉澍
法國公墓入口處。圖/林嘉澍
海門天險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圖/林嘉澍

文/林嘉澍

光緒十年(一八八四)的中法戰爭,至今猶為老一輩的基隆人津津樂道。

當時,法國人在安南(越南舊稱)製造事端,槍擊清朝代表,引發「觀音橋之戰」(又稱北黎之戰)。憑著船堅砲利的餘威,法國人也想依樣畫葫蘆在中國撈好處。戰爭一起,法國陸軍由越南往北「潰雲貴、滅蜀中」,海軍更不斷炮擊沿海大城,連當時不算繁榮的基隆港也不放過。

一八八五年,法國強大的遠東艦隊浩浩蕩蕩地開到基隆港,司令就是赫赫有名的孤拔(Anatole-Amédée-Prosper Courbet)。法軍先鋒探路勘察後,曉得獅球嶺早已配置英國人建造的新式砲台,不想冒險,就選擇在大沙灣海濱登陸(今基隆市中正路、正豐街一帶),根本不把大沙灣山上的土砲台放在眼裡,以為勝券在握。

有備無患,應是基隆抗法戰爭能夠取勝的原因之一。道光二十年(一八四○)鴉片戰爭爆發,台海局勢緊張,當時台灣兵備道姚瑩負責海防,為了防範英軍來襲,在基隆周圍山上修築了許多砲台。這些砲台都是台灣人用最原始的工法築成的,使用明末由葡萄牙人傳來的「火繩砲」,款式舊到不行。

但正應了俗語「狗眼看人低」,法軍千算萬算,就是低估了這些土砲台的威力。法軍登陸後,砲台居高臨下狂轟,命中率極高,才上岸的法軍死傷無數。台灣人以最土、最落後的武器,贏得中法戰爭台灣地區首役。

只可惜,當年姚瑩督造的砲台如今大多不存,只在大沙灣山留有一座,之後劉銘傳(台灣首任巡撫)又重建,因位處於二沙灣一帶的山路上,因此有「二沙灣砲台」的別稱。砲台營門刻有「海門天險」四個大字,如今已是國定古蹟,歸屬「關塞」類別。

海門天險下、中正路旁有一座「法國公墓」,墓園內林立許多西式墓碑;而因此役陣亡的華人士兵,則合葬在法國公墓對面,受百姓朝夕膜拜。日治時期,日本人為了拓寬道路,不但拆毀華人陣亡將士墓,還把大沙灣改名「孤拔海濱」。當時,基隆百姓紛紛挺身而出,以堅決的民意懇求由民間重建,日本人有條件應允,但不能鐫刻陣亡者姓名,只能豎立「清國人之墓」;光復之後,才改建成今天所見的「民族英雄墓」。

話說回來,法軍在大沙灣吃了大敗仗後,並沒放棄侵台企圖,經過休養生息後,選擇在大沙灣對面的仙洞登陸。仙洞防衛空虛,法軍終於得逞,上岸後大肆燒殺報復。這便是直到今天,基隆耆老們提及時,仍忿恨難消的「西仔反」。

失去居高臨下的地利,清軍的土製武器、竹竿棍棒完全不敵洋槍洋砲,堅守很久的獅球嶺終於失守。劉銘傳退守台北,法軍乘勝越過月眉山,進逼暖暖、八堵、七堵,最後法軍進入五堵,台北城岌岌可危。

千鈞一髮之際,「目仔少爺」林朝棟出現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