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潘楠慕
在全球溫度持續升高之際,城市中若有更多樹木覆蓋,有助降低地表溫度。研究人員在歐洲約三百個城市進行調查後發現,若城市有足夠的林地,夏季時最多可把地表溫度降低攝氏十二度。
荷蘭景觀設計師多登斯(Bruno Doedens)正在荷蘭北部佛里蘭斯省(Frisian)的呂瓦登市(Leeuwarden)推動「Bosk」計畫,此名稱來自當地古老的佛里蘭斯語,意指「森林」。多登斯表示,發起這項計畫的靈感來自他去年創作的文章「星球天堂」(Planet Paradise),當時他在文章中質疑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並表示「現在人類的行為很不負責任,我們必須關心環境」。為了推動保育,他與友人合作,以另類方式宣導城市綠化。
「森林」計畫已被納入三年一度的阿卡迪亞(Arcadia)藝術節活動,除了讓樹木在呂瓦登市內繞行,也舉辦以「與自然重新連結」為主題的研討會及展覽。
加入「森林」計畫的義工,自五月起持續把一千棵白蠟樹、橡樹和榆樹,在一段長三點五公里的路線上移動,希望讓民眾體驗綠色未來,並在樹木之間設置座位,讓民眾在樹蔭下放鬆身心。移動森林的第一站是呂瓦登火車站外的廣場,附近一家飯店的總經理威特寇普(Sjoukje Witkop)說:「樹木創造了平靜,讓人們立即放鬆。」受這項計畫啟發,這家飯店也在室外放置許多大型盆栽。
多登斯指出,這一千棵樹全為本地樹種,種植在木製容器中。每個容器都有二維碼,記錄樹種、適合的土壤等訊息,供有意栽植者參考;容器內也安裝了感測器,當樹木需要澆水時,感測器會發送訊息通知園藝團隊,「這些樹木獲得世界上最妥善的照顧」。
「森林」計畫推出後,獲得當地民眾大力支持,吸引許多人擔任義工,不分年齡、性別和背景,全都來協助樹木移動。一家飲料者也配合推出活動,每賣出一瓶飲料就捐贈特定金額給荷蘭國家植樹計畫「榮景計畫」(Plan Boom),該計畫的目標是在荷蘭各地合計種植一千萬棵樹。
多登斯表示,呂瓦登市民非常喜歡這些樹木,也要求他在活動結束後能留下這些樹木。他幽默地說:「我們創造了一個『移動』森林,現在人們希望我們把它留在原地。」不過,他已決定從善如流,這些樹木在活動結束後,將被種植在呂瓦登市各地,包括一些缺乏綠色植物的低收入社區。
參與這項計畫的葛洛寧恩大學(University of Groningen)學生雷克(Johan Lakke)表示:「我們這個世代見不到希望,但移動森林向我們展現,如果能夠擺脫僵化的思惟窠臼,就會有成就。」
多登斯指出,佛里蘭斯省當局已設定遠大的目標,致力減少廢棄物、汙染並提升生物多樣性,希望在二○二五年時成為歐洲資源循環的代表地區,「這並不容易,但既然連樹都能走路,我們必然可以做出改變」。
河川友善改造 菲樹立新型城市標竿
菲律賓怡朗省(Iloilo)首府怡朗市是港口城市,被視為在野黨的據點之一。過去幾年來,怡朗市已成為自由治理和城市轉型的典範。
菲國歷經強人總統杜特蒂六年統治,目前由前獨裁者馬可仕之子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登上總統大位。人權律師、前副總統羅貝多(Leni Robredo)在選戰中敗給小馬可仕,讓眾多支持她的怡朗省選民大失所望。怡朗省是羅貝多得票率高於小馬可仕的少數幾個地區之一,此地民眾已決定,即使在政治領域失利,仍將繼續推動怡朗市朝乾淨、環保、健康轉型。
怡朗市曾是重要貿易港口,但一九八○年代糖價暴跌後,這座城市隨之沒落,怡朗河周遭則淪為交通混亂、汙染嚴重、建築雜亂的地區。然而,河流改造計畫,為怡朗市重新注入活力;這項計畫由建築師阿爾卡薩倫(Paulo Alcazaren)操刀,在怡朗河沿岸打造一條全長約五公里的濱海大道,從市中心的時尚餐廳、高檔酒店和購物中心一直延伸到海港,沿途則有翻新的殖民地標、新古典主義和藝術風格的壯麗建築,以及公共藝術、雕塑和精心種植的花卉。
濱海大道計畫最初是由怡朗市前市長馬比羅格(Jed Mabilog)推動,繼任者特雷納斯(Jerry Trenas)繼續推行,並實施了一系列措施,例如禁止機動車輛進入,讓河濱大道對行人、自行車騎士更友善;這些努力,讓怡朗市乾淨而安靜,和其他沿海城鎮大不相同。
羅貝多的支持者表示,怡朗市是菲律賓新型城市生活的標竿,擁有獨特的公共開放性、清潔的環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們說:「菲律賓是個充滿分歧的國家,但我們對於生活在這座城市深感驕傲。」
自然保育獲勝 肯亞原民贏回土地權
肯亞歐吉克族(Ogiek)原住民生活的地區陷入爭議,一部分土地被劃入艾爾岡山國家公園(Mount Elgon National Park),其他區域被指定為保護區,成為國有土地。
為了爭取土地所有權,歐吉克族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舉行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大會(CNN)上,展示他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貢獻,也順利在非洲人權與民族權利法院(ACHPR)勝訴。
根據ACHPR判決,肯亞政府須向歐吉克族賠償五千七百八十五萬肯亞先令(約新台幣一千四百五十萬元)的財產和自然資源損失,另須賠償一億肯亞先令(新台幣兩千五百萬元),補償歐吉克族遭歧視,以及宗教、文化與發展受到侵犯的損失。
此外,法院下令肯亞政府須歸還歐吉克族祖傳土地,並承認歐吉克族的原住民地位,未來也須遵守肯亞憲法規定,讓歐吉克族享有森林及相關資源的使用權。
歐吉克族的長老穆隆加(Cosmas Murunga)表示:「我們是這片土地的傳統守護者,我們懂得保護環境,與野生動物共存,留出土地用於放牧和保護自然資源;我們知道該如何與自然連結。」
專家指出,原住民的傳統智慧,確實有助保護自然環境。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的報告指出:「科學家們認為,授權並尊重原住民和土地所有權的計畫,能改善森林的管理,包括改善其固碳能力。」美國環保組織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也指出,欲實現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有賴與原住民社區合作。
聯合國的原住民權利專員卡利扎伊(Francisco Cali Tzay)對ACHPR的判決大表讚許,他表示:「這項判決象徵著歐吉克族爭取承認和保護土地所有權的一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