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克襄
山很陡,我的腳也是很抖。而且上山時,邊爬邊想著人生哲理,或許人生就像這座山一樣,雖然你離成功只有三‧三公里,但是要達到成功的目標,真的是千難萬難……
阿冷山山頂有一本書《看見生命的男孩》,不知是誰忘了帶下山。
它用透明塑膠袋包裹,跟其他東西合疊一塊,裡面還有疑似舒緩肌肉的一條藥膏,明顯不是垃圾。我拎起包裹,約莫一公斤。如此大的物件,竟然遺留在山頭,這位山友委實迷糊了。但更讓人好奇的是,何以帶上山。
我在山頂等候其他隊友,他們正從前峰陸續過來。
之前,我率先快走,主要是想要估算時間。從前峰攻頂,需要花多久,何時該撤退。
原是近日午後常有雷陣雨,如果能夠避開,較為安心。何況一路爬蹬時,山勢陡峭,岩塊多呈不規則稜角。若下山時遇著大雨,或者路面變得溼滑,大有不斷摔倒受傷之虞。縱算平安下山,時間也會拖延甚久。
山頂並無太多視野,仰望天空,中午才過,天色已暗灰,我有些憂心。還好之前已用餐,大夥兒上來後,拍個照該即可原路撤退。
約莫五六分鐘後,隊友逐一登頂,包括一位國三少年。他從小即跟我們健行,但爬山經驗較欠缺,踩踏技巧不足。可是父親常年在旁,一直鼓勵,他也樂於接受挑戰。
網路科技時代,少年樂於出來見識郊野,還願意登山,實屬難得,我們自是鼓勵有加。再者,隊友多老手,因而並沒那麼擔憂。
只是阿冷山有八百公尺的陡上,大家爬得有些吃不消。初時看他攀爬也有些辛若,原本只建議走到前峰即可,主峰可以放棄。但僅剩最後一哩路,他堅持前往,我們也不好阻止。
在山頂發現的這本書,還有副題──「每一小步都是人生」,我差點笑出來。這樣的啟發直扣人心,帶此書登山者想必別有想法。等少年上來,我興奮地端給他看。只見他會心一笑,大概是累了,未有翻讀的好奇。
上山時若陡峭難爬,下山時往往愈加凶險。阿冷山岩塊雖多,還好樹林繁密,因而下行時可以捉樹垂降。只要繫緊鞋帶,帶好手套,必要時登山杖都可收納。但沒經驗者難免害怕,走得愈發緩慢。果然,這位少年遭遇了跟我登山以來最艱鉅的挑戰。降下不到一小時,他臉色發白,看似體力耗盡,一直喃念著快昏倒了。遠方雷聲不斷轟隆作響,我都在考慮,是否要聯絡救難隊了。
所幸,他最後還是克服垂降的萬般困難,平安度過此生最大的危險。回家後隔天,他在臉書發表了一篇短文,內容如下:
喔天哪!我今天爬了什麼山?
是谷關七雄外的第八雄——阿冷山,超級無敵陡的啦!只三‧三公里的路程要爬升八百多公尺,以前爬橫嶺山、東卯山的時候雖然路程較長,但是真的沒有今天累啊!
山很陡,我的腳也是很抖。而且上山時,邊爬邊想著人生哲理,或許人生就像這座山一樣,雖然你離成功(三角點)很近(只有三‧三公里),但是要達到成功的目標,真的是千難萬難,明明距離很近,但中途十分艱辛,會上會下,而且都是陡上陡下,如果你中途放棄,便永遠不可能到達那個只距離你三‧三公里的成功。
雖然,這段路程後半段我腳抽筋了兩次,下山後又再微微抽筋,但是我扛著這一點點的痛,也是攻了三座山,其中有兩座有三角點(有三角點:阿冷山、阿冷山北北峰;無三角點:阿冷山前峰)只是回程時,剛開始我下山不順,但到後來為了跟天氣搶時間,只好腎上腺素爆發,反而很快就下山了。好累啊今天。
看到他在臉書發表心得,我愈想呼應。或許他的登山能力有待加強,但對數字和山名相當敏感,且清楚知悉正在攀爬的山頭環境,顯見他跟山之間有著聰慧的互動。而對一個即將要考高中的少年,願意犧牲時間,完成這個看來意義不大,缺少壯舉紀錄的山頭,或許是有些委屈,但他還是咬緊牙關,想要克服。光是這樣認命,跟著大人默默地體驗,這等坦然樂觀,便讓人欣慰。
相信這一趟是個翻轉。接下來各種大山或險岳的挑戰,他都會帶著這回的經驗,對自己的攀登能力,充滿更強大的信心。這個認知,我相信在課本和考卷裡尋找,應該不容易發現答案。但在一座山,勇氣和自信往往是相伴的,他會具體地感受,雙肩承載了這樣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