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彥佑
許多大型考試都在七、八月時舉行,每每測驗結束,新聞報紙就有諸多關於「命題走向與趨勢」的評論。如果大家曾關心這些議題的話,不難發現,這幾年的考題,極為強調「 閱讀」與「生活」。
所謂的「閱讀」,並不只是單純的閱讀測驗,而是泛指各式文本,所以車票、廣告單、流程圖、歌詞、菜單、風景、人物……等等,全都可以成為閱讀素材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謂廣義的「文本」; 第二層「閱讀」的概念,指的是有諸多的題目,由於文字敍述稍長,所以需具備基礎閱讀理解的能力,方能順利讀出題目的層次、讀出核心。
所謂的「生活」,便是考題會盡量取材於生活,結合所學,讓考生平日在學習時,就能建立「知識點」與「生活」的脈絡連結,這就能讓知識不只是知識,而能連結到生活,讓考生意識到所學的知識是有用的。
就以國小為例,如果學到面積的單元,就可以試著連結生活中關於面積的元素。例如量量看自己家中的磁磚、書桌表面積多大?家裡地板的面積有多大?又如德國國旗是黑、紅、黃三種顏色色條,請問黑色色條佔國旗面積的幾分之幾?藉由這樣的練習,還可以順道認識各個國家、國旗,拓展世界觀。學校裡學的知識,都要盡量與生活結合,方為大用,也方為活化學習。
前陣子,我寫了一本連結閱讀、寫作與生活的書《讀寫生活好好玩》。顧名思義,便是以趣味的方式,帶著親師生一起觀察、體驗、留心生活。取材均來自生活周遭,再輔以創意點子、命題發想,讓親師生可以練習閱讀與寫作,充實生活能量,應對當今的教育趨勢。
那麼,身為師長的我們,平常可以如何培養孩子對生活的敏銳度呢?
首先,可以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多讓孩子問:「為什麼?」有時候未必有答案,但是當孩子提問時,他需要具備好奇與思考的能力。例如,為什麼有些大馬路中間要種樹呢?為什麼早上七點半就要到學校呢?擁有好奇心,能讓自己打開無窮的想像力與探究力,這都是目前教育著墨的地方。
其次,培養孩子善用感官力。「以人為本」的教育便是善用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皮膚、內心。一棵樹也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例如:「想像聞到這棵樹的味道像什麼?」、「想像樹正對我說什麼話」、「擁抱這棵樹的感覺」、「這棵樹如果有情緒,那是怎樣的情緒?」……在日常生活中善用五官感受,就能培養對生活的敏感度。
第三,刻意練習。人的習慣、個性都是慢慢養成的。若我們沒有覺察生活的習慣或個性時,便需要刻意練習。例如,刻意記下今天所看到的一面牆、一首歌、一棟老房,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自己每天都要刻意做這件事,養成習慣,便能漸漸關心生活。
所以,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多點探究與思考、融入人的初始本性──五感力,並盡量透過刻意練習來形塑自己的人格特質。
如此一來,面對生活將更有感受,而孩子在面對各類教育模式、教學環境乃至素養考題時,就能很快融入情境、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