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郵票(1-3)臺灣囡仔古+美國民間傳奇+斯洛伐克童話》 圖/遠流提供
文/金多誠
前段時間終於有點時間整理「儲藏」多年的郵票,說是「儲藏」一點都不為過。在十數本集郵本裡,有繼承自父親的珍品,更多的是自己隨興的收藏。在被課業擠壓到懷疑人生的青春歲月裡,用郵票鉗小心翼翼夾起一枚郵票,拿起放大鏡,細細端詳,是我最美好的休閒。年幼的我,喜歡想像郵票裡的世界和故事。可惜,在進入社會作起成年人之後,集郵本被儲藏進箱子裡,連想像力也封存起來了。
重新開箱,放大鏡下的方寸世界隨著記憶鮮活起來,點燃起一探郵票世界的好奇,經過一番探險之後,發現自己對郵票故事的興趣大過對集郵方法的研究。於是,「有故事的郵票」這套書就成為我的架上藏書了。
走進文學與知識城堡
這是寫給中年級以下孩子閱讀的圖文書,我卻讀得興味盎然,深深掉進郵票帶來的神奇世界。這系列目前出版了三本,包括《臺灣囡仔古》、《美國民間傳奇》與《斯洛伐克童話》,一本書一個國家。閱讀這三本書的過程,就像走進一座處處都是驚奇的城堡。仿「雙六」的目錄,是前往城堡的路徑,在每個故事前面的那一枚郵票,是通往文學想像與知識饗宴的門。推開門,迎來的故事,可能是童話、傳奇、神話、民俗、英雄傳奇,甚至是真人真事;緊接著故事後面的〈故事好郵趣〉,是與故事直接相關或延伸出來的知識,雖然主體是郵票,卻蘊含了文化的、藝術的、歷史的知識,豐富而有趣。
搭配故事的插畫和一幅幅的郵票圖,尤其是郵票圖,不管是單張、整套、首日封、小全張或是印花稅票,不自覺會拿起放大鏡細細欣賞,彷彿重回年少時的快樂時光。
從一枚郵票開始旅行
系列中的《臺灣囡仔古》有10位作者,囊括臺灣最會寫童話的作家群,透過生花妙筆,不管是原住民神話、客家傳說、漢人民俗、歷史故事或是真人真事,都鮮活生動。
閱讀完故事,進入〈故事好郵趣〉單元,又是一番風景,例如,在周惠玲〈塔塔巫里和一張牛皮〉這一篇裡,故事說的是善於跑步的西拉雅少女塔塔巫里,如何運用機智從國姓爺鄭成功那裡贏得一塊地。而在〈故事好郵趣〉裡先從「牛皮換地」流傳的幾個版本說起,又談到荷蘭人在騙來的土地上蓋了熱蘭遮城(現在的安平古堡)和蒲羅民遮城(現在的赤崁樓)的傳說,更介紹以赤嵌樓為主題的郵票,包括1951年發行的印花稅票、1954發行的航空郵票、2017年「寶島風情──臺南篇」特種郵票。還有以安平古堡為主題2005年由安平郵局發行的立體郵摺。
這種豐富性,在《美國民間傳奇》與《斯洛伐克童話》裡也處處可見。《美國民間傳奇》作者王淑芬,選擇以民間傳奇英雄故事,帶讀者認識美國,包括致力讓白人世界了解自己種族的維吉尼亞州印地安公主寶嘉康蒂、以「各地都有蘋果」為己任的麻薩諸塞州的約翰.查普曼等10位。在〈故事好郵趣〉單元裡介紹了美國歷史與文化,從白人抵達美洲、與印地安人的衝突與融合、西部開拓、內戰、解放黑奴等等一般人比較陌生的美國。
《斯洛伐克童話》作者是斯洛伐克駐臺代表夫人梁晨,她選擇具有地域風格與文化傳統的民間童話、傳說,透過故事和郵票知識,讓讀者從不同角度認識這個對我們特別友善的國家。斯洛伐克的童話故事,常常出現峰迴路轉的結局,讀來分外具吸引力,郵票的設計更是細緻富有故事感,真的非常適合用放大鏡細看。
在現在這個少寫信,甚至沒看過郵票、用過郵票的時代,每本書裡〈郵信小百科〉與〈郵戲動手做〉兩個單元,是我們提筆寫信、與人分享、交流的開始,也可以是培養集郵樂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