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產業觀察】 雲南茶經濟 小葉子產值逾千億 文/記者吉哲鵬、楊靜 |2022.06.04 語音朗讀 355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遊客在普洱市思茅區倚象鎮一家茶旅融合主題公園遊玩。圖/新華社雲南勐海大益茶庭的茶藝師陳夷在製作冰滴普洱茶。圖/新華社新型茶飲店裡的創意茶飲品。圖/新華社茶農在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的國家種質大葉茶樹資源圃採茶。圖/新華社雲南省普洱市景邁山翁基古村落。圖/新華社小朋友在雲南省寧洱縣那柯里茶馬古道小鎮玩耍。圖/新華社 文/記者吉哲鵬、楊靜 春茶採摘已結束,小滿節氣拉開夏忙的序幕。作為世界茶樹核心發源地之一,雲南如今茶葉年綜合產值逾人民幣千億元。在這片小小的樹葉上,有著大陸鄉村振興的清晰脈絡,也飽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南方有嘉木,雲嶺出好茶。漫步在一片片古茶林、有機茶園裡,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故事俯拾即是,一幅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發展的邊疆振興新畫卷徐徐展開。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在普洱市思茅區南屏鎮整碗村的茶山上,一壟壟翠綠的茶樹蜿蜒起伏,高大的遮蔭樹散布山間,三三兩兩的農民在地裡勞作。這是茶農董祖祥的有機茶葉基地。他的茶葉通過了歐盟、美國、日本和中國大陸的有機認證,其中出口歐洲的茶葉每公斤最高賣到二千多歐元。茶字拆開,就是「人行草木間」,草木即自然。這裡藏著董祖祥成功的祕訣,「有機茶的生產不打農藥,施有機肥,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發展,這是茶的本質所在。」他說。包括董祖祥的二千多畝有機茶園在內,二○二一年雲南有機茶園認證面積達一百零五點七萬畝、獲證產品一千四百零六個,有機茶園認證面積和獲證產品數自二○一五年以來穩居大陸前列。不只是有機茶園,雲南種茶、製茶、飲茶歷史悠久,茶園就是最好的發展資源。據雲南省農業農村廳介紹,全省有十五個州(市)八十八個縣(市、區)產茶,古樹名山與現代茶園並存,茶農四百五十多萬人、涉茶人口近千萬人。二○二一年,雲南省茶葉種植面積七百四十萬畝、產量四十九萬噸,均居大陸前列。從茶葉到茶業僅有一字之別,背後卻是雲南茶產業全鏈條發展的深刻轉型。據雲南省農業農村廳介紹,二○二一年雲南茶葉綜合產值增至人民幣一千零七十一點一億元;茶農來自茶產業的人均收入達人民幣四千七百零八元,較二○二○年增加六百五十八元,茶葉成為群眾的「致富葉」。為提升品牌效應,雲南已連續四年開展「綠色食品牌」評選活動。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屢獲殊榮的雨林古茶坊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為勐宋鄉曼呂村量身打造了古樹紅茶,實現戶均年增收人民幣二點四萬多元。騰衝市高黎貢山生態茶業有限責任公司每年為三萬多戶茶農增收人民幣七千多萬元,「雖然有疫情影響,但我們照常從茶農手裡收茶,探索直播、電商等方式來開拓市場。」公司總經理陳亞忠說。一山一味金字招牌日前,設立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沙溪古鎮的國家方志館南方絲綢之路分館茶馬古道館開始試運行,成為雲南茶馬古道研究的又一地標。茶起源於中國,盛行於世界。這一片神奇的樹葉,成就了一個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更是一張厚重的文化名片。如今,茶馬古道已成為雲南的「金字招牌」,相關部門、行業協會聯手,挖掘茶馬古道的文化價值,開展古茶林資源保護,推動茶文化研究向深處邁進。「一山一味」是普洱茶的魅力所在。普洱市瀾滄縣景邁山千年萬畝古茶林有「活的中國茶史書」之稱。景邁茶的蘭花香別具一格,茶林、雲海、古村讓人流連忘返,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正有序推進。在寧洱縣那柯里茶馬古道小鎮,青山、農舍、小屋猶如山水畫,遊客可以騎馬、徒步古道,體驗特色製茶。不同的風土人情孕育出不同的茶文化。在二○一一年「大益茶製作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二○二一年「德昂族酸茶製作技藝」入選第五批名錄,讓這個別具特色的民族茶飲加速走入公眾視野。文化研究、茶旅融合方興未艾。在臨滄市雲縣,有一百八十多萬株古茶樹的白鶯山古茶園,二○二一年掛牌成立茶樹演化自然博物館;在大理州南澗縣無量山櫻花谷,每年十二月一株株冬櫻花在茶山間綻放,景色秀美猶如仙境。近年來,一系列茶文化著作、書刊、影視作品等陸續推出,位於昆明的西南林業大學還專門成立世界茶葉圖書館、古茶樹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中心,積極對接產業發展。喝茶、飲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這些與茶有關的二十多類課程在雲南弘益大學堂匯聚一堂,十餘年來已吸引二萬餘名海內外學員。「我們要通過茶的教育,向全球傳遞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美學。」弘益大學堂校長李樂駿說。開發新茶飲 走入年輕人的生活巍峨的碧羅雪山和高黎貢山之間,怒江奔流而下。彩雲深處,福貢縣老姆登村已從窮寨子變身知名旅遊打卡地。在山腰間,一株株茶樹長勢正好。今年56歲的怒族村民和大林是老姆登高山茶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目前,這個合作社已發展茶園2000餘畝、帶動農戶200多戶,茶葉年產量有10多噸,成為怒江特色生態農業的一面旗幟。「目前合作社主要種大葉種和紫娟兩種茶。」和大林說。和大林的紫娟茶樹源自雲南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這是一個被授予植物新品種保護權的特異茶樹品種,花青素成分達3.55%,目前已被推廣引種30餘萬畝。「名字頗有詩意的紫娟茶樹,是我們育成的39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通過國家審定和雲南省審定的茶樹新品種之一,有力推動了茶樹良種化進程。」雲南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劉本英說。科技讓茶葉更發光普洱茶是時間的朋友,微生物生態的多樣性與獨特性是大自然的「饋贈」。近年來,雲南農業大學茶學院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黑茶(普洱茶)崗位科學家團隊,針對普洱茶加工與品質形成關鍵技術開展深入研究,尤其在普洱茶微生物發酵方面成果豐富,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科技賦能,茶葉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更多嚮往,雲南相關部門、茶企守正創新,「微生物製茶法」等新技術應運而生。針對當前普洱茶便攜型、便飲型產品開發待加強的現狀,茶企通過科研攻關,開發出茶珍、茶晶、袋裝茶等便攜易飲的產品,新型茶飲店和冰滴普洱等新飲茶方式也讓茶葉加速走入年輕人的生活。精深加工,正拓展茶葉的消費邊界。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石山農場成功用大葉種台地茶生產抹茶,開發出抹茶雪糕、餅乾、蛋糕等產品,探索傳統茶產業的破冰之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茶與電商「一網情深」。據天貓數據統計,雲南普洱茶線上銷售保持連續3年正增長,2021年成交金額為人民幣42.64億元,同比增幅4.1%。「國際茶日」已落幕,與茶有關的活動豐富多彩,一杯杯香茗沁人心脾。未來,雲南將「咬定茶葉不放鬆」,繼續從文化、產業、科技上發力,為高質量跨越發展再添鮮綠。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 海南船型屋 黎族人樸素的生存智慧 下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 重慶渝中區老街 留住城市記憶 熱門新聞 01佛光會啟動救災SOP 逾千人馳援光復2025.09.2702基隆潮藝術 18公尺光獸現身2025.09.2803台灣最美風景 鏟子超人湧入光復送暖2025.09.2704伊拉克通訊展 機器人搶鏡2025.09.2705佛光人愛心接力 挺進泥濘第一線2025.09.2806明年最低工資 漲至29500元 2025.09.2707緬甸寶塔節 上演水上慶典2025.09.2708【海闊天空】一窺雲的故鄉 武界祕境之旅2025.09.2709無人機演練 緊急物資運補2025.09.2710南韓氣候正義示威 臥地抗議2025.09.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從文學發源地到科創高地【產業觀察】上海虹口 煙火氣激發科創力宛如運河悠悠水脈 影響江南文化至深至遠【文創之旅】季子故里 常州推廣誠信文化藉著詩作打造文化IP【文創之旅】何處春江花月夜? 作者其他文章【大陸社會觀察】 雲南普洱 一杯咖啡改變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