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 海南船型屋 黎族人樸素的生存智慧

文/記者柳昌林、趙葉蘋、劉鄧 |2022.05.28
3851觀看次
字級
白查村船型屋全貌。圖/新華社
東方市白查村船型屋。圖/新華社
五指山市初保村船型屋。圖/新華社
空中俯瞰白查村船型屋部分村貌。圖/新華社
以黎族「船型屋」為原型新改造的村民住房。圖/新華社
黎族「船型屋」寬敞通風,讓人住了身體健康,圖為以此原型改建的住房。圖/新華社
五指山市初保村船型屋全貌。圖/新華社

文/記者柳昌林、趙葉蘋、劉鄧

茅草鋪頂,草泥糊牆,形似一艘倒扣的木船,這樣的「船型屋」是海南黎族群眾世代居住的房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至2010年底,當地少數民族告別茅草房,目前,只有五指山市毛陽鎮初保村、東方市江邊鄉白查村兩處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村落,得以保留古老原貌。



從海南五指山市區出發,走國道,翻越十多公里阿陀嶺到達毛陽鎮,再行駛一段村道便到達初保村。

這是一座建在山坡上的村莊,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村口的石刻村名、茅草房榖倉和「海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十分醒目。

沿著村道往裡走,左手邊有幾方綠油油的水田,山泉溪澗從村前流過。右邊斜坡上,干欄式黎族民居風格的茅草房一間挨著一間,村落已無人常住,有些房頂的茅草已被更換為鐵皮,有的房屋被用來飼養雞鴨等家禽。從門外往裡看,屋內低矮昏暗,泥土地、木板牆、三石灶……處處透著古老的氣息。

二○一○年,當地政府在老村附近新建了一個村莊,全村七十六戶約四百人全部搬遷至新村兩層樓房,房屋整齊連片,環村路、文化室、籃球場,以及水電等基礎設施齊全,屋內有沙發、電視、獨立衛生間和浴室,村民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騎著新潮摩托車從山上檳榔林裡勞作歸來的村民王世奇說,老村距離田地較近,大家會將農具放在老房子裡,中午偶爾會在老村休息。

談起對老村的態度,這位當過村民小組組長的「八○後」說:「大家肯定對老村有感情,畢竟是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要說住的話,茅草房夏天涼快,但冬天四處漏風就難受了,很難再住回去了!」

然而,老村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老房子不能拆,宅基地也不能用。為緩和村民情緒,也為了讓老屋有些「人氣」,村民們被允許在茅草房內午休或飼養家禽。

人與自然共生共存

在海南,像初保村一樣保持原貌的黎族傳統村落,還有位於東方市江邊鄉的白查村,這裡地勢平坦,八十多間茅草房整齊排列,頗成陣勢。

白查村和初保村皆是干欄式傳統黎族民居風格的茅草房,但又各具特色。初保村是木板牆體,白查村則是在木板上糊上混合著稻草的黃泥,密封性好一些。記者採訪當天,一位在當地居住的「候鳥」正帶著幾位朋友在村內參觀,在茅草房前擺pose拍照。

「屋室形似覆舟,編茅為之,或被以葵或藤葉,隨所便也。門倚脊而開,穴其旁以為牖。屋內架木為欄,橫鋪竹木,上居男婦,下畜雞豚。」一百多年前,美國傳教士香便文曾到海南島旅行考察,後在其所著《海南紀行》裡稱,黎人所居船屋寬敞通風,是他們身體健康原因之一。

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文物處副處長黎吉龍介紹,黎族傳統村落的選址、空間布局、房屋建築樣式和技術都充分展現了黎族人民敬畏自然、善於利用自然的智慧,體現了黎族先民的價值觀、社會觀,將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體現得細緻而廣泛。

「但時代在發展,老百姓不可能再住回茅草房。它們可以作為文物保護起來,留取一份記憶,方便後人知道他們的祖先曾經住在這樣的船型屋裡。」東方市文化館館長陳榮川說,傳統村寨已成為「活化石」般的文物,東方市準備引進一家企業,計畫將此處打造成旅遊景點,供遊客參觀遊覽。

黎族文化獨特精采

黎族是海南特有的古老民族,人口一百五十多萬,約占全省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多、占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一。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擁有黎錦、黎陶、黎歌、黎舞等特色技藝,有自己的方言系統、服飾系統和非常突出的紡織技術,創造了與熱帶海島自然環境相適應的、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

原始古樸的船型屋、巧奪天工的黎錦、熱情奔放的竹竿舞、神祕的紋面老人……行走在海南中部山區,黎族傳統文化的豐富精采和古老神祕令人震撼。

研究認為,船型屋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從原始社會向農業社會過渡階段的物質見證;存續三千多年的黎錦,是中國最早的棉紡織品,被譽為「中國紡織史的活化石」;黎族女人神祕的「紋面」傳統,是神聖而純潔的標誌……

近年來,很多黎族特有的傳統技藝都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海南省級以上八十二個非遺項目中,黎族共有二十八項,占比超三分之一。」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非遺保護部主任陳佩說。



熱帶島嶼特徵獨一無二 古老並非代表落後

二○○九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十多年來,大陸為其投入了超人民幣一億元資金,完善保護體制機制,建設傳習館、傳習所,培養傳承人,織女已由申報時的不足一千人,發展到如今近兩萬人,是目前海南保護得最好的非遺項目。

蒙上一層神祕面紗

黎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形態依靠口頭和行為世代相傳,延續至今。海南省民宗委文化教育宣傳處處長張正金說,這是造成黎族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展現等均較為薄弱的原因。

「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黎族群眾的很多生活習俗、文化習俗也都隨著黎族傳統村落的消亡而『式微』。」陳佩說,如今,在黎族青少年眼中,很多古老的黎族傳統技藝,如鑽木取火、樹皮布製作技藝、原始製陶技藝、骨器製作技藝、干欄建築技藝、黎族醫藥,已蒙上了一層神祕而遙遠的面紗。

對於豐富而獨特的黎族傳統文化,國家林草局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副祕書長、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綠色名錄委員劉保黨認為,「很有價值,傳統村落全省只剩兩處,已處於瀕危狀態,不僅應該好好保護,還應使其得到『活態傳承』並開發利用。我其實心裡蠻著急的,因為從事世界遺產保護的都有種使命感。」

「並不是古老的就是落後的。」劉保黨認為,數千年來,黎族人是怎麼在高溫多蟲的熱帶雨林裡生存下來的?要尋找答案,還得回到原住民樸素的生存智慧上,最擅長與熱帶雨林打交道的是世居海南的黎族人,他們樸素的生存智慧裡包含一個大系統,黎族傳統文化是一個富集的文化館。

申遺之路並非坦途

二○二一年三月以來,海南積極推動「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項目申報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前期工作進展順利,即將被列入世界遺產預備清單。

專家們認為,申遺的過程也是挖掘價值、弘揚價值的過程,借助申遺,挖掘、梳理和提煉海南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將具有熱帶島嶼特徵的獨一無二的海南黎族傳統生態智慧和生態文化挖掘整理呈現出來,並得到世界公認,將極大增強文化自信。

當然,申遺之路並非坦途。劉保黨說,為了讓世界遺產委員會、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等機構的國際專家充分理解黎族傳統聚落的價值,目前最為緊要的是需對照申遺標準,從黎族習俗、非物質文化遺產整理、村落環境整治、村落形態和建築修復等方面入手,及時開展搶救性修復干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