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 重慶渝中區老街 留住城市記憶

文/記者李勇、韓振、李曉婷  |2022.06.11
3656觀看次
字級
重慶市渝中區十八梯傳統風貌區一角。圖/新華社
無人機拍攝的重慶市渝中區城市景觀。圖/新華社
繁華的解放碑商圈街景。圖/新華社
改造後的戴家巷有崖壁步道。圖/新華社
傍晚的十八梯傳統風貌區猶如夢幻世界。圖/新華社
遊客在重慶市渝中區「十八梯」傳統風貌區遊玩。圖/新華社

文/記者李勇、韓振、李曉婷 

渝中區素有重慶「母城」之稱,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然而,陳舊的建築街區、落後的基礎設施、逼仄的城市空間等,一度阻礙了城市的發展。

近年來,渝中區透過城市更新,在保留城市原有建築風貌、空間肌理的基礎上,完善功能配套,深挖文化資源,將「盲點」變為「亮點」,打造出一批旅遊、消費新地標,將城市記憶和文脈書寫在建築上、老街中……

晉升網紅打卡地

十八梯,曾是重慶的商業中心,但百年來的無序發展讓這裡破舊不堪,居民歷史風貌湮沒於雜亂街區,與一街之隔的解放碑商圈形成強烈反差,被稱為「最後的棚戶區」。

經過四年改造,如今的十八梯再現重慶老城記憶,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十八梯在保留原有街巷肌理基礎上更新改造,百年石梯坎、傳統吊腳樓、古老黃葛樹,共同承載著『母城』的記憶和市民的鄉愁。」重慶十八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鍾飛鵬說。

十八梯是渝中區城市更新成效的縮影。近年來,渝中區立足「母城」底蘊、山水本色,打造多處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區和山城老街區。去年十一月,渝中區入選大陸首批二十一個城市更新試點城市。

與十八梯同期開街的戴家巷,呈現的則是一九七○、八○年代的街巷風格。磚紅色的建築、灰白色的牆壁、盤根錯節的黃葛古樹被原汁原味地保留。戴家巷開街後,這個曾鮮為人知的背街,迅速變身為山城的「門面」。

「城市更新『留改拆增』,重點是『留』住風貌。通過更新與改善,讓傳統的風貌得以留存,市民的記憶得以延續,讓居民們切身感受到變的是居住環境,不變的是『母城』的味道。」渝中區委書記趙世慶表示。

拾漏補缺城市功能

城市更新,不僅是顏值的提升,更是功能的完善。

漫步在十八梯,徜徉在戴家巷,處處可見「留白」:去除雜亂無章的棚戶,狹窄的小巷頓然寬闊,栽上幾株花草樹木,鋪上平整的石板路,安放幾張竹椅木凳,就成為市民談論家長里短的休閒場所。

海拔五百二十公尺的雲端之眼高空觀景台,也是渝中區完善設施條件後「變廢為寶」的代表作。「觀景台所在的大廈曾是一棟寫字樓,樓頂有個長期閒置的停機坪;二○二○年,我們通過重修登台樓梯,完善旅遊配套設施,將停機坪改造為網紅觀景台,兩江四岸美景盡收眼底。」重慶菲尼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霄霞說。

在市井味兒與國際風範並存的渝中區,豐富的消費場景既是城市的一項基本功能,也是城市的一道靚麗風景。

雲端之眼觀景台,帶動酒店、餐飲、劇場演藝等業態湧入;改造後的戴家巷,將原先空置的臨街空間打造為特色休憩區,咖啡店、書店、特色餐飲店等一應俱全;解放碑商圈環球購物中心內的陸海新通道國際消費中心,則借助中歐班列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渠道優勢,匯聚了二十三個國家的上萬種單品。

「如今的渝中區不僅是重慶的『母城』,更是重慶的開放窗口和消費高地。」趙世慶說,渝中區利用城市更新等契機,加速集聚國際消費資源,利用西部陸海新通道等開放平台,發展退稅免稅保稅經濟,變「打卡」為「刷卡」,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區。



商氣+文氣 帶動十八梯、戴家巷人氣

夕陽西下,推杯換盞間,已是燈火闌珊。十八梯的渝潮坊劇場內,融入了京劇、川劇等傳統文化和現代光影的沉浸式互動情景劇正在上演。

「渝潮坊致力於打造國韻文化空間,推廣傳播川劇變臉、四川清音等藝術表演形式。」渝潮坊創始人陳立江告訴記者,過去由於缺少演出平台,地方曲藝距離觀眾較遠,甚至面臨難以傳承的困境,如今市曲藝團演員每晚都會駐場演出,為觀眾表演高質量的節目。通過這個平台,曲藝走近了觀眾,更有利於推廣和傳承。

十八梯,還有本地與外地文化的融合。國家級非遺品牌朱炳仁.銅西南首店內,擺放著精美的銅質工藝品。「文化傳承需要人氣支撐,我們不僅籌建了朱炳仁藝術博物館,還打造了重慶非遺匠人體驗館,重點展示了十四位當地非遺傳承人及其作品,非遺文化在這裡實現融合、交流。」朱炳仁藝術博物館館長楊若奇說。

「『商氣』和『文氣』,共同拉動了十八梯的人氣。」鍾飛鵬說,十八梯匯聚了朱炳仁·銅、榮昌陶器、渝丹鳳銀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及老字號美食品牌數十家,還有山城記憶館等文創空間,入駐的一百一十餘家商戶中,文化類商戶占四成。

改造後的戴家巷,也打開了一扇走進歷史、文化的大門。隨著臨崖步道的打造,一段明清時期的老城牆呈現在遊客面前,「以崖為牆,固若金湯」,這段殘存的老城牆遺址,不但呈現了重慶的特殊地貌,更向人們展示了重慶「母城」的厚重底蘊,揭開了「九開八閉」十七個城門的歷史過往。

「三千年江州府,八百年重慶城。像愛惜生命一樣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們必須承擔的責任。」重慶市政協委員張志遼說,渝中區作為重慶的「母城」、老城,在取捨之間找到了平衡,提升了城市顏值、留住了城市文脈,老街更新一個「火」一個,很值得思考和借鑑。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