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原本立長子朱標為太子,但朱標來不及登基便已去世,讓朱元璋老淚縱橫。朱元璋沒有從其他兒子中選擇皇位繼承人,反而是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當皇帝,對朱元璋來說,朱標是他的皇位繼承人,即使來不及稱帝,也要讓這一脈派下的子孫承襲帝位。
朱元璋立皇太孫為儲君,讓其他兒子們相當不滿,但朱元璋做出的決定也讓兒子們敢怒不敢言。朱元璋大殺功臣武將,太子朱標曾多方勸阻,朱元璋卻說這些作法是要避免權臣將領威脅皇家,為朱標除去荊棘。
等到朱允炆即位後,能打仗的將領不多,他深刻感受到分封的藩王,這些叔叔們都虎視眈眈覬覦他的皇位。
朱允炆即位後史稱明惠帝,在古代諡號為「惠」的皇帝多半較優柔寡斷,性格雖然仁慈,但卻魄力不足,所以「漢惠帝」、「晉惠帝」與「明惠帝」都有這些特質,其中又以「晉惠帝」明顯弱智愚痴最為嚴重。明惠帝雖然沒有晉惠帝的愚昧,也不像漢惠帝只是魁儡,但他的挑戰卻比漢惠帝與晉惠帝更為艱難。
朱元璋深信他的皇子會為朱家保住江山,所以分封藩王時,有官員提出不同意見,朱元璋便會毫不留情嚴懲,認為他們是在離間皇家情感;但就此問題,朱元璋也曾與孫子朱允炆討論藩王蠢動的對策。
朱允炆回答,先跟叔叔們講道理,講不通時再以削地削藩處置,最後實在不行,就發兵攻打。朱元璋聽了也不置可否,孫子的作法好像沒什麼問題,但他總覺得有一絲的不妥。
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即位,他在兵部尚書齊泰與大學士黃子澄的意見中,採取避開打擊燕王朱棣,而是在一年之內廢掉了周、齊、湘、代與岷等五王的爵位與封地,藉此震攝燕王,認為中央軍的兵力足以輾壓地方軍事,燕王最好不要輕舉妄動。
齊王朱橚是燕王朱棣的親弟弟,湘王朱柏是非常得民心的藩王,朱棣如果不反擊,就會像湘王一樣自焚取死,於是一場打著剷除佞臣清君側的「奉天靖難」,就在一番籌畫之後發動了。這場戰爭打了四年,明惠帝下落不明,燕王朱棣成為明朝第三任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