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食有味】頓頓食筍莫食肉

文/林念慈 |2022.05.02
825觀看次
字級

文/林念慈

《幽夢影》中列舉了幾項尤物:荔枝、筍、月亮、西湖、詩詞……「尤物」一詞,即「特別美好之物」,但指美女時總帶貶意,彷彿人家的一顰一笑都成賣弄;其實「撩人心處」乃自然流露,「可感」而「難說」,最好以虛筆得其神韻,如筍子,說它口感細緻、爽脆、清甜,都對,但不如一個「鮮」字。

鮮,就是筍子的風情。

古人嗜吃筍子,《詩經》記載周代貴族以筍入饌,到了唐朝,皇家更直接設置「司竹監」,不但掌管竹材,還得培育美味的竹筍,形同「筍子大隊」的教練。貴族講究排場,而文人吃的是文化情懷,光遙想竹子虛懷若谷、柔中帶剛,就忍不住多咀嚼了幾下;嘗鮮後,再趕緊吐出拔尖的詩詞,與廣大文友分享,其盛況空前,不下於現代人到美食餐廳打卡。

陸游是這麼形容的:「色如玉版貓頭筍,味抵駝峰牛尾狸。」既然筍比駝峰肉有味兒,就無所謂吃不吃葷了,楊萬里直接被「征服」,說:「不須咒筍莫成竹,頓頓食筍莫食肉。」連強調「無肉令人瘦」的蘇東坡,也為此「瘦」了一回,他在黃州看到環山的翠竹,當下聯想到的不是高風亮節,竟是撲面而來的筍香。

所以,尤物不只是「好」,還得要帶著無限的想像空間,引人「垂涎」。

從前嫩筍量少、價貴,李商隱邊吃邊心痛,痛惜的不只是昂貴,還有自己被「錯估」的生命價值。比起古人,這點我們幸運得多,台灣一年四季皆可「筍」指回味,麻竹筍、綠竹筍、烏殼綠竹筍、箭筍、桂竹筍……趁天光未亮,筍農肩揹簍筐,入林挖筍,動作務求迅速確實,因為竹筍一旦破土、出了青,後續就不免有「苦頭」要吃。

記得頭一回煮筍湯,本滿心期待,結果硬是熬成了「皺眉湯」,苦湯無邊,煮好了以後再難回頭,從此心生警惕,不要「強出頭」,得沉住氣才能「出好筍」,並謹記冷水時就要下鍋,或在水裡加一小撮生米,可去除苦味。但不可否認,經驗確實是最好的老師,感謝在起步時就吃了苦,不求做個人上人,但求人生增鮮、味美,值得細細品嘗。

下次,若有機會到竹林走走,除聆聽竹風,也不妨試著屏住呼吸,全神貫注,說不定有機會聽見小筍拔節的聲響,那是青春的喜悅,也是成長的呼喊,且正挾裂地之勢,朝你而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