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強調,除了藥物治療外,孕婦在家定時測量血壓,也是良好控制血壓的重要一環。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台灣周產期醫學會理事長、台北長庚醫院和基隆長庚醫院婦產科主任洪泰和今日指出,隨著生育年齡延後,懷孕合併高血壓狀況的比率日益增加;據估計,有將近5%的孕婦在懷孕期間會合併各種高血壓疾患。而最新醫學研究顯示,罹患慢性高血壓孕婦,給予積極治療並控制血壓在正常範圍,可降低日後惡化成子癲前症,或35周前發生早產的風險。
洪泰和說,孕婦如果有慢性高血壓,在懷孕期間有較高風險會出現妊娠糖尿病;血壓惡化成嚴重型高血壓,可能導致中風,或發展成子癲前症、甚至是子癲症而危害到母體的心、肺、肝、腎與凝血功能。再者,這類孕婦的胎盤,常出現功能不良,導致胎兒生長遲滯;也常因為母體或胎兒狀況惡化,必須提早引產而造成早產。
產科醫師在面對慢性高血壓的孕婦時,往往會比較保守地等孕婦的血壓過高時,如收縮壓高於15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高於100毫米汞柱以上,才考慮給予降血壓藥物來控制血壓。
四月份新英格蘭雜誌發表一個由隸屬於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心臟、肺臟和血液研究所」主導、涵蓋2,408位妊娠23周前診斷有慢性高血壓孕婦的多中心、前瞻性臨床試驗。受試者隨機分為積極治療組與對照組。
最新醫學研究顯示,罹患慢性高血壓孕婦,給予積極治療並控制血壓在正常範圍,可降低日後惡化成子癲前症,或35周前發生早產的風險。圖/pexels
積極治療組的孕婦是給予降血壓藥物,並且將血壓控制在收縮壓低於140毫米汞柱、舒張壓低於90毫米汞柱;對照組則是先不給予降血壓藥物治療,直到出現嚴重高血壓(收縮壓大於等於16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大於等於105毫米汞柱)時才給予降血壓藥物。
結果發現,相對於對照組孕婦,積極治療組孕婦,有較低機會發生子癲前症(風險比值0.79),與因醫療適應症,必須在妊娠35周前早產(風險比值0.87)。至於胎兒過小以及嚴重母體或新生兒併發症發生率,則兩組孕婦間並無差別。
洪泰和表示,懷孕合併高血壓疾患,是造成台灣孕產婦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這個大規模的隨機臨床試驗結果,可以作為產科和心臟科醫師在處理慢性高血壓孕婦時的重要依據,希望經由積極控制血壓,來減少母體和胎兒併發症的發生。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系副主任謝宜璋也指出,台灣心臟醫學會和高血壓醫學會在日前已將此臨床研究結果,編列至2022年最新版台灣高血壓處置指引,提供給心臟科醫師參考。他強調,除了藥物治療外,孕婦在家定時測量血壓,也是良好控制血壓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