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小黃瓜、豆芽菜幾乎沒營養,這是錯誤的迷思,所有蔬菜都含有維持身體健康必不可少的重要營養素。圖/123RF
【本報台北訊】現代人愈來愈重視養生,許多人以為只要挑對食物就能吃出健康。然而,日本生活習慣病與肥胖治療專家牧田善二醫師在著作《立刻想實踐的超實用營養學技巧》提醒,很多人所謂「健康的飲食習慣」其實可能適得其反。不少人長期偏食、過度依賴單一食材,反而導致營養失衡。
很多人以為小黃瓜、豆芽菜「幾乎沒營養」,這是錯誤的迷思。牧田醫師指出,所有蔬菜都含有維持身體健康必不可少的重要營養素,小黃瓜和豆芽菜也不例外。
例如小黃瓜一條(約一百公克)含有維生素C十四毫克、鉀二百毫克、豆芽菜一袋(約二百四十公克)含有維生素C十九毫克、膳食纖維一點三公克。
因此,不存在「沒營養的蔬菜」,各種蔬菜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馬鈴薯、南瓜等高澱粉蔬菜應適量攝取,以免吃進過多澱粉。
很多人會說:「聽說花椰菜很好,所以天天吃它就夠了。」這其實是飲食上的大誤區。每種蔬菜都有其獨特營養素,花椰菜有花椰菜的營養,小黃瓜、豆芽菜也各自有其獨特成分。長期只吃少數幾種「公認健康的蔬菜」,反而可能造成營養缺口。
成人每天
至少吃三份蔬菜
牧田醫師建議,在日常採購時可以嘗試「買一種從未買過的蔬菜」,藉此增加飲食多樣性。
台灣衛福部國健署建議,成年人每天應攝取至少「三份蔬菜」,相當於約三百克生菜的份量,並建議以「我的餐盤」六大類食物作為均衡飲食的指標,可將一份熟蔬菜大約視為一般飯碗的半碗至一碗的份量來估計,並且選用在地當季、顏色豐富的原態蔬菜。
例如四至五月分盛產的茄子、大番茄、胡瓜、絲瓜、大蒜、蘆筍、空心菜、莧菜等蔬菜,都是當令食材的健康首選,能獲取多元營養素;順應時節選購在地當季的低碳好食材是愛護地球的基本原則之一,為增進健康飲食型態及攝取均衡營養。
基本上,蔬菜經過加熱會流失部分維生素,因此生食是最能保留營養的方式。不過,若要達到建議攝取量,完全靠生食並不現實。
因此,牧田醫師建議可以透過「燙青菜」、「涼拌」或「火鍋」等方式,增加蔬菜攝取量。炎熱的夏天許多人會避開火鍋,但如果改用清淡湯底,不但能吃進更多蔬菜,還能維持飲食均衡。
一周均衡
比一天均衡重要
很多人覺得「每天都要營養均衡」壓力太大,久而久之放棄追求多樣化飲食。牧田醫師建議,不要拘泥於一天,而是以一周為單位來安排不同食材。
事先在購物前列出「蔬菜輪替清單」會大大提升食材多樣性。例如:周一吃菠菜,周二吃高麗菜,周三吃彩椒,周四加小黃瓜與茄子,周末試試新鮮蔬菜。
雖然蔬菜整體上屬於健康食材,但任何東西過量都可能有副作用。
例如菠菜含有草酸,過量攝取可能增加腎結石風險;不過,只要先燙過去除草酸,就可以放心食用。因此,均衡搭配各種蔬菜才是維持健康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