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益健康的飲食,包括選擇糙米、燕麥、藜麥等全穀物;多吃優質蛋白質,包括豆類、堅果。圖/123RF
【本報台北訊】腸胃不適已成現代人的文明病,從胃食道逆流、腸躁症到消化不良,往往與壓力、作息紊亂、飲食失衡密切相關;小問題累積久了,可能使身體出狀況。北醫附醫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卓庭毅表示,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多數人的飲食以「取得方便」為主,容易缺乏纖維及營養素,應該要「有意識」選擇健康食物。
什麼是有意識呢?卓庭毅說,就是多吃原型食物、少加工食品。他以自己的三餐為例,主要是小包子、水煮蛋、高纖豆漿、時令蔬果。「雖然醫師工作很忙,但不吃沒體力、情緒容易波動,早上盡量在七時三十分前吃完,然後出門上班。」早餐很重要,要攝取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健康脂肪的食物,穩定血糖且維持飽足感到中午。
油膩加工品 是一級致癌物
卓庭毅建議早餐適量進食,並提醒不要在一大早就吃油膩、高糖食物,例如精緻澱粉的三明治、高鹽高油的加工肉品、濃郁醬汁的麵食,不但增加腸胃負擔,且容易因血糖快速提高而昏昏沉沉,更增加慢性病的隱憂。
一杯溫開水 喚醒腸胃蠕動
飲食西化、久坐的生活方式,易生成和復發瘜肉,國人瘜肉發生率有年輕化的趨勢。「我每天都在切除大腸瘜肉。」卓庭毅說,瘜肉的生成通常跟飲食習慣有關,臨床個案多有偏食、過於精緻、飲食口味偏重且油膩,尤其是攝取過多加工肉品。世衛組織已將培根、香腸、火腿、熱狗列為一級致癌物。
卓庭毅分享自己促進腸胃蠕動的日常:早上起床先喝一杯溫開水,透過水分促進身體新陳代謝,揭開一天序幕。「睡醒一杯水」好處多,因為睡了一晚,七、八個小時沒有補充水分,喝水可以幫助身體開機、降低因為血液濃稠而中風的風險。
卓庭毅提醒,「注意夜間症狀」。一般來說,因飲食不當所引起的不適,例如吃得過飽、油膩或辛辣,症狀可能會在休息後或入睡後緩解;但若是消化性潰瘍或胃黏膜受損,則可能在餐後或半夜出現上腹部疼痛。如果持續數天應進一步就醫檢查,揪出潛在危險因子,戒除高風險的生活飲食習慣。
卓庭毅分享,自己每五年一定會進行腸胃鏡檢查,擬定健康照護計畫。在飲食方面,多攝取五穀雜糧及蔬果;蔬果有助於強化腸道益菌生環境,他強調,規律且充足的睡眠,可減少腸道慢性發炎,睡好覺治百病。
實踐有意識健康飲食
1.選擇糙米、燕麥、藜麥等全穀物,蔬菜與水果的顏色愈多樣化愈好。
2.多吃優質蛋白質,包括豆類、堅果。
3.少吃高糖飲品和甜食,可增加纖維及蛋白質以穩定血糖。
4.外帶餐點避開炒飯、炒麵等容易吞嚥的食物,應選擇有咀嚼感的食材。
5.避開含高鈉、高油或高糖的加工食品,無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