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月鳳
其實不關我的事,卻是因為有個女孩常常遲到怕被教官罰站,只好從學校後門溜進,而後門剛好是司令台的後方,於是她就混進司儀群中,任誰都會發現,因為她沒戴白手套,還多了個書包。
我率先留住她在操場殷殷詢問,教官自然放她一馬,算是救了她。
對談時發現她口音標準,儀態也端正,順便問她,是否對當司儀有興趣?她對於我的提議,幾乎無法置信:「當司儀不是要好學生?」「那你就學習當好學生啊!」她點點頭:「可是我會怕念錯,我只是嗓門大!」我沒好氣的回她:「你上課時頂我時,可是很流利欸!」
就這樣誤打誤撞,她加入了在升旗前十五分鐘必須集合練習的司儀群。包括樂隊、升旗手、護旗手、大隊總指揮的這些練習,變成女教官與我的專責,而她也從愛遲到變成提早到校,後來還成為稱職的好司儀。
那些年我們不只天天升旗,還有護送國旗進場的儀式。護旗手由四位女同學擔任,依身高分成A、B兩組。升旗典禮開始前由英挺、聲如洪鐘的大隊總指揮整隊後,向校長敬禮揭開序幕。兩位升旗手及大隊總指揮由男同學擔任,其餘都是女生。
護旗手執旗的姿勢由女教官指導訓練,舉手高度一致,轉彎時更是動作乾淨俐落,整齊劃一,表達出對國旗無比的敬重,水準像中正紀念堂的衛兵交接一樣,很有看頭;而我則順勢成為司儀的培訓老師,心理建設勝過技巧指導,但很注意她們的發音是否標準,以及抑揚頓挫的節奏和語蘊氣勢是否到位。幾年下來,竟然還培養出幾位教育人才,有校長、老師、婚禮主持人。
前些日子有位如今執教國中的學生在Line上告訴我,當年得天天升旗典禮,卻是她高中在校最美好的期待,因為擔任司儀,讓她從膽怯脫胎而敢面對大眾,奠定了她想當好老師的基石。
回想當年,只是看到他們認真的神情,再聽到在樂隊帶領下,全校一千多人齊唱國歌的激昂歌聲,就常會感動莫名得偷拭眼淚,分不清是受震撼而熱血澎拜?還是已然牽動著心靈底層那對多難國家的永恆牽掛?
過年其間路過外子與我曾任職那間私立高職圍牆邊,聽到一聲「升旗敬禮」,真是喜出望外──「久違了!可愛的『升旗敬禮』四個字。」後來探知是幾個當年當總指揮及升旗手的學生,新春回母校,懷舊一番的逗趣演出。
他們有的是現役軍人,有人是開業老闆,聊起往事,咸認當年校長沒有龐大的樂隊陣容,卻堅持要天天舉行升旗典禮,是他們學習生涯中最大的轉捩點 :「因為一日之計在於晨,每天一早的唱國歌、唱軍歌,就好像在宣示──我們是一條好漢,我們是紀律嚴明的好學生,將來我們會是社會的精英……」
有人還說最記得校長升旗典禮時說過的話:「籃球比賽看下半場,人生則看未來如何努力拚鬥。這對當年後段班的我們是非常大的鼓舞……」
我喜孜孜地回家與外子分享,因為他正是當年這間學校的校長。他將十五年間學生人數能十倍成長,歸功於天時、地利與人和;但不可諱言的,「天天舉行升旗典禮」,應是一個很好的緣起點。我如是肯度的斷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