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食有味】 枇杷無聲 食之百味

文/林念慈 |2022.04.18
700觀看次
字級

文/林念慈

枇杷的栽種歷史悠久,漢朝《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修建上林苑,群臣獻奇花異樹,其中便有十株枇杷樹。枇杷樹型優美,高大挺拔,葉片大而鮮亮,金色的果實象徵財富,而腹中果核象徵「多子」,寓意吉祥,自然招人喜愛。

《群芳譜》稱枇杷「獨備四時之氣」,因為它秋冬開白花,春夏結金果,每一季都有好風景,這「初夏第一果」集萬千寵愛,不只在土壤裡冒頭,更在文人筆下結實纍纍。「吃貨」蘇東坡愛吃枇杷,還說枇杷就是〈上林賦〉提到的「蘆橘」,時人張嘉甫糾正他,蘇大學士曰:「意不欲耳。」意思是「你管我」,帝王將人貶謫至天南地北,但管不住才子的嘴。

枇杷分白肉、黃肉,古人將前者稱為「蠟丸」,後者稱「金丸」,陸游便有「難學權門堆火齊,且從公子拾金丸」之說;宋朝詩人戴復古曾云:「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描寫初夏遊園,以枇杷下酒的歡快情境,摘採的不只是果子,還有從樹縫淌下的陽光。

張愛玲的筆就沒有這般明媚,枇杷黃總帶著油燈似的恍惚。《小艾》裡的老姨太愛吃枇杷,並以此應酬:「把那枇杷皮剝成一朵倒垂蓮模樣,蒂子朝下,十指尖尖擎著送了過來。」老姨太並不老,出身煙花,剝果皮也能剝出一場戲。唐朝名妓薛濤住在枇杷樹深處,身不由己,但心比天高,鍾愛那寒冬開放的白花,像看到乾乾淨淨的自己,但「枇杷門巷」終究成了曖昧去處的代名詞,「琵琶」很難從一而終,總要「別抱」,導致一般人家都不敢種植此樹;傳說枇杷因形如琵琶而得名,看那些女人慢條斯理地剝皮、咀嚼、吐核,或是噎著,像是在彈奏自己的命運,聽之無聲,食之,五味雜陳。

散文家說,枇杷是「金黃的回憶之河」,時光一去不返,總在記憶裡閃閃發亮,但對我而言,那可是「傷金」的故事;枇杷價高,小時候沒吃過幾回,現在總覺得果上的每根絨毛都在搔癢人心,不時提醒我買一盒回來嘗嘗。其實我跟枇杷膏還比較熟絡,因為名字的緣故,髮小昨天喚我「京都」,今日又變成了「念慈庵」;庵在何處?心如何安?我至今惶惑不知,只覺成年後的世界有些乾燥,不免引人喘咳,好在童年甜滋滋地滑入喉頭,鎮熱解渴,且緩緩回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