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看世界】 深山裡的貴族藝術──一件珠繡嫁衣的故事

文/王文靜 |2022.04.06
2494觀看次
字級
台灣琉璃珠流行化教母施秀菊(右)。圖/傅天摯
施秀菊母親歷時三年縫製的排灣貴族嫁衣。圖/傅天摯
八八風災後,施秀菊結合木作的琉璃珠創作。圖/傅天摯
施秀菊琉璃珠飾作品。圖/傅天摯

文/王文靜

數以萬計如米粒的珠子,一針針刺繡成這件華麗嫁衣(上圖右),這是排灣族藝術家施秀菊的母親,在女兒十幾歲時,費時三年,每晚夜燈下,以深藍色絨布縫製成的。縫嫁衣是排灣族的傳統,這件袖口上的珠繡蝴蝶、人頭紋等等繡工,展現了刺繡者極大耐心與藝術天分。遺憾的是,她沒來得及等到女兒穿上這件嫁衣,就離世。

華麗嫁衣旁一幀照片,是施秀菊穿著它的黑白剪影。照片裡,縫嫁衣的人,走了;如今,挽著她的新郎,也走了。兩位深愛的人,都與她緣淺。豔麗與黑白,都是施秀菊。

五十年了,華麗如昔。這是一件藝術品,曾經,國家級博物館想收藏這件嫁衣,施秀菊捨不得母親遺的禮物,她深深思念母親。對先生的思念呢?她守著共同創立的工作坊。

九年前,在屏東三地門鄉的這個工作坊,我初見她。那時,她頂著兩頂璀璨皇冠:

第一頂,電影《海角七號》中的琉璃珠設計者。電影大賣座,間接讓排灣族琉璃珠流行化。

第二頂,與王雪紅一起代表台灣出席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婦女經濟高峰論壇。從屏東山區到世界會議殿堂,這條路挺遠的,這個默默無聞的部落女子,竟然走到。

九年後的春天,我訪問她:「在這冷門的路上創業三十九年,最辛苦的是什麼? 」

她幽幽地說,被鄙視為「番仔」。啊──我不知如何接口她的委屈。她人前的驕傲,是轉入角落暗自落淚的倔強。

腰不挺直,怎麼從屏東山區到世界會議殿堂?

腰不挺直,黑白照片裡的施秀菊怎麼可能翻轉出燦爛的二頂皇冠?

古琉璃珠在排灣族部落裡是珍貴的資產,在貴族裡代代相傳。但是母親罹癌時,施秀菊家裡所有的古琉璃珠都變賣了,小時候富裕能吃蘋果的她,家道自此中落。長大後,她真想再度擁有那些輝煌,因緣際會,拿起火槍,開始復興古琉璃珠。

排灣族的琉璃珠技術已失傳,如何再製作出那不透明的彩色珠,而不只是透明的玻璃珠?

她的手與母親一樣巧。將她燒製的琉璃珠,與古琉璃珠並放時,難以辨識孰為古品。她的美學品味,讓復興琉璃珠之路,從頸上的項鍊,放大到大型創作:或結合木作,或放大琉璃珠的尺寸賦予時代意義。拾階步上「蜻蜓雅築工作坊」二樓,往深處去,一道門敞開,這裡收藏著施老師的大型作品,除了那件嫁衣,還有被國立台灣博物館收藏的百件作品的姊妹作。

在充斥違章建築的山區,這裡獨特的存在──因為她的浪漫與倔強。不是浪漫的人,當年怎麼會貸款數千萬元,建立這個工作坊?不是倔強的人,怎麼在財務吃緊的情況下,還咬牙撐下去?她的作品,也因為浪漫與倔強,迸發出不可思議的生命能量。

春天的三地門,我在這裡主持一場小型沙龍,與施秀菊談創作,談她的生命故事。她哽咽了,太苦、太孤獨了。人生已過六旬,縱有倔強,也被歲月磨得圓潤。♣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