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卉娟作品〈應作如是觀〉。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第五覺
文/星雲大師
平日,我行腳在各地,時常會有人問我修學哪一宗?我對這個問題感到難以回答,佛法何必一定要用宗派的眼光來看!佛法是整個的,「法門無量誓願學」,何必要分宗分派自鳴得意!
菩薩不但要廣學三藏,並且要多聞正法。「多聞」者,因耳根最利,《楞嚴經》中說觀世音菩薩有耳根圓通,蓋因耳比眼勝,耳有三種真實︰一、通真實,是說眼有障礙即不能見,而耳有障礙仍可聽到聲音;二、圓真實,是說眼只能觀看正前一方,而耳能同時聽十方傳來的聲音;三、常真實,過去的傳到現在,現在的傳到未來,這也是耳根的聽聞。修學佛法,廣學一切是要緊的,多聞熏習也是很要緊的!
一個自度度人的菩薩,廣學多聞,增長智慧,其目的不光是為了自己的解脫,而是為了「成就辯才,教化一切」給眾生大的安樂。
談到說法度生,最主要是要有無礙的辯才。「辯才」,不是辯論,不是世智辯聰;辯論或世智辯聰,充其量不過是用巧辯折伏對方,菩薩所成就的辯才,是從聞思修智慧中所陶冶出來的。
說到辯才,我們千萬不可誤認為講話滔滔不絕就是辯才無礙了。有時候話講多了,非但得不到別人的歡喜,反而給人很大的厭惡!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開班教授青年演講的方法,每人學費十元,一天,一個青年前來報名,交了學費以後,他向蘇格拉底說了很多他為什麼要學演講,以及學演講有什麼好處的話,等這位青年講了好久以後,蘇格拉底向他再要十元學費,這位青年很不歡喜的說道︰
「別人來學習演講,你都只收十元學費,為什麼要向我再加收十元呢?」
蘇格拉底慢言慢語的回答道︰
「別人交十元學費,是因為我只教他們如何講話,現在之所以要向你收雙倍的學費,是我不但要教你如何講話,而且還要教你如何不講話!」
沒有什麼事情比講話嚕囌更令人討厭了,使人沒有不聽的自由,真苦惱!
在《維摩經》中記載,維摩居士示現疾病,很多位菩薩、羅漢都來老維摩的住處探病,在病榻前,他們討論起不二法門的問題。什麼是不二法門?三十一位菩薩對不二法門都表示過意見以後,老維摩就問文殊菩薩道︰「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文殊菩薩回答道︰
「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文殊菩薩回答後,再反問維摩居士道︰
「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時維摩詰默然無言。
這是多麼的生動!多麼的善巧!以無言而言,這是多麼無礙的辯才!
可見得說法不在言多,難怪文殊菩薩讚歎道︰
「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當然,無言的辯才是語言最高的境界,在《大般若經》中記載著,善說空義的尊者須菩提有一天在山林宴坐,忽覺很多天人在空中散花,朵朵天花,五色繽紛的落在須菩提的身上,須菩提就問道︰
「什麼人在散花呀?」
「尊者!我是天帝釋,因為你善說般若空理,我特來散花供養。」
「我默然宴坐,本無有說。」須菩提尊者回答。
「你既無說,我亦無聞。」
「那你為什麼要散花呢?」
「無聞無說,是名真說真聞。」
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成就辯才的菩薩聖者,並不是一天到晚在說食數寶,像須菩提本來沒有開口,而天帝釋說他般若說得好,無說而說,這才是真正的辯才!
辯才分有四種︰(1)法無礙辯才,指名句文身能詮的教法,於教法無滯;(2)義無礙辯才,了知教法所詮的教理無滯;(3)辭無礙辯才,對於諸方言辭,能夠通達自在;(4)樂說無礙辯才,有以上三種辯才的智慧,能為眾生樂說自在。
除了菩薩尊者無言說法的辯才以外,像智者大師講說《妙法蓮華經》,三個月的時間才講了經題的一個「妙」字;像道生大師在蘇州虎丘山講經,能令頑石點頭;像觀世音菩薩對三十三種眾生,用十九種方便語言說法;像本經的譯者安世高法師,能通曉鳥獸的語言,能成就如上辯才,當然就能教化一切眾生了。
教化眾生的目的,是給一切眾生大的安樂。大樂,這不是說世間的五欲之樂,也不是用美酒、香菸滿足你的貪欲,換取你的信仰;所謂「悉以大樂」,乃是指能令九法界一切眾生遠離愚痴生死,出三界苦,證得涅槃的究竟大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