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淨寺奉祀的「樓仔頂媽」。
圖/謝貴文
文/謝貴文
位在高雄左營新莊仔的興隆淨寺,為一正統的佛寺,但其偏殿卻供奉一尊人稱「樓仔頂媽」的媽祖神像,訴說著一段佛教與民間信仰、官祀與民祀的交融歷史。
清朝將台灣納入版圖後,在高屏地區設置鳳山縣,縣治則在興隆莊(今左營)。在尚未築城之前,當地龜山上即有一座媽祖廟,特別的是,其非官方或民間所建,而是由僧人募建,且與其下方的佛寺(興隆寺)同為一體。
在現今興隆淨寺內,尚保存一方「開山碑」,記載其創建沿革。康熙二十八年(一六八九),佛教禪宗臨濟宗支派的四名僧人,被分派來台灣弘法,見龜山風景秀麗,即在此搭蓋草亭,煮茶供來往行人飲用解渴,也藉此「募建寺宮,崇祀佛神」。建成之後,仍辛勤耕種,開店營生,以供給香燈費用。
禪宗在唐代六祖惠能大師之後,形成「五家七宗」,其中以臨濟宗最為興盛。明清之際,其法脈遍及福建各大佛寺,也有不少名僧來台,如施琅將寧靖王故居之佛庵改建為天妃宮,即從泉州開元寺聘請臨濟宗第三十四代的戒法和尚擔任首任住持。又相傳奉湄洲媽祖來台創建北港朝天宮的樹璧和尚,亦為同一宗派與世代。
這四名僧人既是來台弘法,自然以興建佛寺為目標,為何又會建媽祖廟?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興隆莊地處近海,往來船隻及漁民眾多,具「海神」性格的媽祖能滿足其信仰需求,較有利於募款。二是當時媽祖信仰有「佛教化」現象,不少廟宇都請僧人擔任住持,故建此廟並不會招致非議。三是清代媽祖信仰受到官方的提倡與支持,在佛寺之外增建媽祖廟,不僅可減少官方的監控與打壓,甚至可獲取其資源的贊助,對弘法亦甚有利。
這座因佛寺而建的媽祖廟,由於位在縣城,又隨著媽祖被列入祀典、加封為「天后」,而深獲當地官員重視,曾撥公有地作為廟產,亦曾為之重建新廟,也因此被賦予官祀性質,甚至在官修方志中出現其為「康熙二十二年奉文建」的說法。
即便如此,這座媽祖廟始終由興隆寺的僧人管理,且其廟體狹隘,猶如該寺的後殿,但都是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迄今仍有不少耆老對該廟存有印象,因需從興隆寺後方拾級而上,故稱其主神為「樓仔頂媽」。最特別的是廟前架有竹製旗篙,尾端設一燈台,以燈油點燈,用以指引萬丹港(今左營軍港)的漁船。
日治時期,興隆寺及媽祖廟一度被接收,成為日本佛教所管理的寺院。一九三九年日本政府因軍事安全,要求舊城內的居民與寺廟全數遷出,該寺院也遭到拆除,神佛像則安置於城外的寺廟。戰後當地信眾迎回神佛像,在遷居地現址重建興隆淨寺,雖為一佛教寺院,但仍供奉「樓仔頂媽」,讓祂繼續守護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