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西南】 蘆笙吹響(一)

文/出谷司馬 |2022.03.31
1224觀看次
字級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收藏之「花苗蘆笙」。 圖/出谷司馬

文/出谷司馬

在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裡流傳著一個順口溜,說「蘆笙一響,腳底板就癢」,意味著只要聽到蘆笙的聲響,大家就會不由自主地跳起舞來。在當代的許多中國西南少數民族中,包括苗族、侗族、水族、瑤族、仡佬族、傣族或布朗族,都流行著吹奏蘆笙的習俗。而這個傳神的順口溜,把少數民族酷愛蘆笙的情況表露無遺。

蘆笙是一種利用五、六根竹管組合而成的樂器,所以在一些西方人的記載中會稱蘆笙為「six pipes」或「six tones」。蘆笙的聲音是靠著樂師向竹管內吹氣,使竹管內的金屬簧片震動發出聲音,再隨著樂師手按管上的孔洞,來產生不同共鳴的音調。

苗族和侗族各有自己的「蘆笙節」,苗族還曾舉辦過「國際蘆笙節」。蘆笙通常使用於族群的慶典,青年男女總會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大家圍繞成一圈隨著蘆笙的音樂起舞、彼此對歌,甚至尋覓伴侶。在喪葬儀式中,也有人會吹奏蘆笙,因此他們相信蘆笙不但是一種音樂,還可以算是一種語言,是一種可以跟巫、鬼或是另一個世界溝通的樂器。對他們來說,蘆笙已經不是物質上的重要樂器,而是昇華成精神上的東西。因此,除了在蘆笙會上歡樂的氣氛中吹奏蘆笙,在喪葬儀式中,蘆笙也在活人與死人之間發揮了搭橋的作用。

由於蘆笙的「宗教意味」濃厚,因此曾經一度受到在此間傳教的西方基督宗教傳教士的禁止,他們認為這是一種與基督宗教教義相違背的樂器,因此有的傳教士會要求信徒禁止吹奏。然而,要求苗族放棄蘆笙,等於是放棄了一個標誌性的器物。

根據當代人的回憶,苗族的知識分子楊雅各,原本從小就是一位吹蘆笙的好手,經常參加各種需要蘆笙樂的婚喪祭祀場合。而當楊雅各被傳教士要求放棄蘆笙時,據說還因此抱著蘆笙哭了三天三夜。

在苗族地區傳教的王樹德牧師(William H. Hudspeth)認為,苗族的小夥子們「燒毀了它們用於同姑娘談情說愛的蘆笙」,是一種以「知識、清醒取代了愚昧、酒醉」的進步,使「苗家人從黑暗的大地上已經舉目向上,看到了天國的光明」。可見,王樹德認為廢除蘆笙是一種進步的象徵。

不過,在王樹德之前,在此傳教的柏格理(Samuel Pollard)反倒不這麼認為,在他的記述中,蘆笙既然是苗族人認同彼此的象徵物,因此他也試著透過學習吹奏蘆笙來拉近與苗民的關係,使得柏格理被苗族接納並認同這個洋人牧師是苗族的一分子。由此可知,蘆笙在苗民心中的分量與價值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