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收藏之「花苗蘆笙」。
圖/出谷司馬
文/出谷司馬
在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裡流傳著一個順口溜,說「蘆笙一響,腳底板就癢」,意味著只要聽到蘆笙的聲響,大家就會不由自主地跳起舞來。在當代的許多中國西南少數民族中,包括苗族、侗族、水族、瑤族、仡佬族、傣族或布朗族,都流行著吹奏蘆笙的習俗。而這個傳神的順口溜,把少數民族酷愛蘆笙的情況表露無遺。
蘆笙是一種利用五、六根竹管組合而成的樂器,所以在一些西方人的記載中會稱蘆笙為「six pipes」或「six tones」。蘆笙的聲音是靠著樂師向竹管內吹氣,使竹管內的金屬簧片震動發出聲音,再隨著樂師手按管上的孔洞,來產生不同共鳴的音調。
苗族和侗族各有自己的「蘆笙節」,苗族還曾舉辦過「國際蘆笙節」。蘆笙通常使用於族群的慶典,青年男女總會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大家圍繞成一圈隨著蘆笙的音樂起舞、彼此對歌,甚至尋覓伴侶。在喪葬儀式中,也有人會吹奏蘆笙,因此他們相信蘆笙不但是一種音樂,還可以算是一種語言,是一種可以跟巫、鬼或是另一個世界溝通的樂器。對他們來說,蘆笙已經不是物質上的重要樂器,而是昇華成精神上的東西。因此,除了在蘆笙會上歡樂的氣氛中吹奏蘆笙,在喪葬儀式中,蘆笙也在活人與死人之間發揮了搭橋的作用。
由於蘆笙的「宗教意味」濃厚,因此曾經一度受到在此間傳教的西方基督宗教傳教士的禁止,他們認為這是一種與基督宗教教義相違背的樂器,因此有的傳教士會要求信徒禁止吹奏。然而,要求苗族放棄蘆笙,等於是放棄了一個標誌性的器物。
根據當代人的回憶,苗族的知識分子楊雅各,原本從小就是一位吹蘆笙的好手,經常參加各種需要蘆笙樂的婚喪祭祀場合。而當楊雅各被傳教士要求放棄蘆笙時,據說還因此抱著蘆笙哭了三天三夜。
在苗族地區傳教的王樹德牧師(William H. Hudspeth)認為,苗族的小夥子們「燒毀了它們用於同姑娘談情說愛的蘆笙」,是一種以「知識、清醒取代了愚昧、酒醉」的進步,使「苗家人從黑暗的大地上已經舉目向上,看到了天國的光明」。可見,王樹德認為廢除蘆笙是一種進步的象徵。
不過,在王樹德之前,在此傳教的柏格理(Samuel Pollard)反倒不這麼認為,在他的記述中,蘆笙既然是苗族人認同彼此的象徵物,因此他也試著透過學習吹奏蘆笙來拉近與苗民的關係,使得柏格理被苗族接納並認同這個洋人牧師是苗族的一分子。由此可知,蘆笙在苗民心中的分量與價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