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智
蔣中正於一九四三年三月發表《中國之命運》一書,是蔣氏在抗戰時期的重要著作,當時在國內外引起相當大的關注,甚至是不同立場者的辯論。過去學界大多認為,這是蔣氏文膽陶希聖的代筆之作,不過比較新的學術見解,仍認為本書完整表達蔣氏自身的政治理念。
學者指出,本書的歷史意義應該放在蔣中正「建構現代中國」的脈絡中理解,因此他才提出:民族同源、現代國民、領土完整、平等外交等概念。簡單說,蔣氏想向外界說明,他不只會打天下,也能治天下,隨著抗戰後期的局勢逐漸樂觀,蔣氏開始擘畫戰後治理國家的上位政治理念。
與一九三七年七月的〈廬山宣言〉(或稱〈廬山抗戰聲明〉)相比,可見蔣中正如何建立抗戰的正當性,以及國際觀的擴大與成熟。〈廬山宣言〉強調「地無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但沒有國際局勢的論述;相較而言,本書最後強調中國在亞洲的重要性,以及亞洲在世界的重要性,包括中國被壓迫的經驗,與亞洲其他民族相同。而亞洲人口是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因此中國的獨立自由,才能讓亞洲安定,達到世界和平的遠大目標。
換言之,從中國、亞洲延伸到世界的眼光,這是〈廬山宣言〉尚無的宏觀視野。從全球史的角度來說,二十世紀的國際局勢從「歐美主導」逐漸轉向為「亞洲崛起」,蔣中正在一九四○年代初期,就指出亞洲未來在世界上的重要性,強調亞洲觀點的建立,這是相當有遠見的。
另外,本書預設的讀者是知識青年,而非一般大眾。由於本書以民族主義強調國民的光榮與義務,對工農等基層百姓可能無感,甚至看不懂,但是對少數懷抱愛國情懷的知識青年而言,則是具有相當的號召力。
這本書的內容,與筆者學生時代讀的國立編譯館版本中學歷史與國父思想教科書大同小異。本書第二章、第三章,有相當多篇幅討論不平等條約與國恥,這也解答了筆者一個長久以來的疑惑:以前國立編譯館版本的中學歷史課本,為什麼要背誦大量不平等條約的細節?包括租界與勢力範圍、領事裁判權、協定關稅權、內河航行權等,這個思想的源頭,其實是民國初年的國恥教育。
國恥教育不是國民黨的新發明,依據歷史學者的研究,國恥教育與一九一五年袁世凱被迫部分接受日本的祕密條款〈二十一條〉之後,被中國社會稱為「五九國恥」有關。實際上,背後有上海與江蘇商人、江蘇省教育會的策動,因為抵制日貨、倡導國貨,背後是為了追求中國本身的商業利益。
最後補充說明,本書是一種當時聲量很大的官方觀點,但是同時代的其他愛國者、知識青年、民主人士,對中華民國前途的想像,不一定與蔣氏相同,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