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恰逢春日,想起這麼兩句詩:「春眠不覺曉,樹懶愛睡覺。」唉呀,似乎改了原作者的創作(原作就請讀者自行查找了)。但不怪筆者誤植,樹懶實在是種過於悠哉的動物,每次在動物園見到牠,不是正在睡覺,就是懶洋洋的,像快睡著一樣。圖/沛蓁
文/檸檬
最近恰逢春日,想起這麼兩句詩:「春眠不覺曉,樹懶愛睡覺。」唉呀,似乎改了原作者的創作(原作就請讀者自行查找了)。但不怪筆者誤植,樹懶實在是種過於悠哉的動物,每次在動物園見到牠,不是正在睡覺,就是懶洋洋的,像快睡著一樣。
現存的樹懶分為兩科,一般稱牠們為二趾和三趾樹懶,但不管是哪一種,牠們總是一副悠哉度日的模樣。多數人對於樹懶的印象,多來自電影《動物方城市》裡那個動作非~常~慢的三趾樹懶——閃電(Flash),圓滾滾又慢吞吞的樣子,卻取了個恰恰相反的名,想必讓許多人為牠捧腹大笑。
樹懶,這個一聽就覺得懶洋洋的名,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來看看台北市立動物園怎麼說,樹懶的外型和水獺極為相似,因此,樹懶也被稱為「樹獺」,台北市立動物園曾為此作出解釋,「樹獺」和「樹懶」都是這種動物的中文俗名,也都通用,「獺」是來自外型,而「懶」則是形容長時間靜止不動或移動緩慢的模樣,園方為避免帶來負面意味,稱其為「樹獺」,而一般人稱其為「樹懶」則是因為覺得此稱呼可愛,也極為貼切牠的一舉一動。此外,樹懶在多數語言中,都被翻譯成懶惰、懶散的意思,例如英文中的sloth,是樹懶,同時也代表懶惰呢!
樹懶到底有多「懶」呢?樹懶的走路速度約莫每秒零點二公尺,一般正常人的走路速度約為每秒零點八公尺,相較之下,樹懶的確是慢吞吞的。此外,樹懶日常多以樹葉為食,樹葉的營養價值很低,因此樹懶必須放慢新陳代謝的速度,以應付低熱量的攝取(所以樹懶的「懶」也是為了生存哪)!
如此看來,動作緩慢的樹懶,應該是一般食肉動物眼中最容易捕食的獵物,為什麼在熱帶雨林裡,還能存活得好好的呢?如果認真觀看野外樹懶的皮毛,可以發現牠們粗粗的皮毛上帶點綠色,這是因為在牠們的粗毛間,有藻類和真菌滋長著,這層綠色給了樹懶極佳的保護色,讓牠能更好的融入樹林,不易被敵人察覺,也提供樹懶除了樹葉外所需的營養。
此外,樹懶的生活離不開樹林,牠們不僅以樹葉為食,多數時間都是掛在樹上。牠們的爪子長而銳利,掛在樹上毫不費力,再加上強壯的手臂,想把牠從樹上扒開可能得費不少力氣,這麼說吧,如果我們和樹懶來場「握手把」的腕力比賽,誰會勝出還不一定呢!這樣強健的臂力,可是樹懶能在熱帶雨林悠哉度日的一大利器,只要好好的掛在樹上,就能躲過許多食肉動物的捕食。
在生物學上,每種動物的進化都有其原因,樹懶也是經由不斷進化,而造就今日「懶懶」的生活模式,畢竟,這樣「敵動,我不動」的兵法,可不是適用每種動物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