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城鄉】萬華林宅古蹟活化

文/丹青 |2022.03.23
1604觀看次
字級
萬華林宅為私有古蹟修復及活化、再利用,立下可行的典範。圖/丹青

文/丹青

萬華舊稱艋舺,日治時期,以其音近似佛典中,日語發音的「萬華」而易名,亦有取其「萬年繁華」之意。

萬華因有河港之利,開發甚早,清朝與台南、鹿港並列為三大重要城市,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後來因淡水河口淤積,船運之便消失而逐漸沒落,但也因歷史悠久,現存古蹟不少。唯屬宅第者不多,萬華林宅是其中之一。

萬華林宅源於清末來台開墾的第一代林細保,初居於艋舺後菜園街(今康定路一帶),以種菜為生。他育有四子,除長子林紅麻為水泥匠,其餘三個兒子林惡水、林遍金、林金水在日治時期合作經營蔬果批發。因生意興盛,成為萬華大戶人家。一九一八年,萬華火車站完工,林家為便於蔬果運輸,乃決定於靠近車站的綠町(今西園路一帶),購地興建家族大宅。當時綠町是萬華較晚開發的地區,能取得較大的土地,且離香火鼎盛的龍山寺不遠,有助於林家商業發展。

林宅自一九三二年開始興建,一九三五年完工,三層樓加上一公媽廳的頂樓,在今天或許不算什麼,但在彼時已是萬華最高樓房,登上頂樓,舉目可遠眺淡水河及對面的三重埔,由泥水匠出身的長子林紅麻親自參與設計施工。由於興建時,日本人的都市計畫道路設計已完成,不得不配合往後道路開拓的規畫而設計,因而形成三面臨街的不規則狀況,正面且呈斜梯狀,而入口朝向街廓內側的奇特現象。

在房舍建築上,林宅是坐北朝南,但公媽廳坐西朝東,在風水學是希望能多添男丁的設計。林紅麻結合中西風格,採用淺野水泥、台灣煉瓦紅磚,表層上釉,屋頂則用日本黑瓦,柱頭則為希臘式,有斑鳩等圖樣。樓梯、地板鋪面為磨石子材質。陽台雕花、門窗細節都非常講究,扶手鏤空造型,在二樓是波浪狀的柳葉形,三樓則變為菱形,與外頭女兒牆互相對應。一樓後院有空地,曾建有魚池。林宅最興盛時,曾住有五十人。

隨著時代進步,到了一九七○年代,萬華一帶已開始興建大樓,林宅則因老舊而變得不起眼。二○○○年七月十一日,林宅因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有保存意義而被文化局登錄為市定古蹟。

二○一○年,林家以私有古蹟修復再利用補助辦法,展開修復工作,二○一三年整修完畢,以介紹林宅及萬華歷史的故事館方式,開放民眾參觀。但因參觀者稀少曾一度關閉。二○一五年,林家後代提出一、二樓出租給星巴克咖啡經營,以租金支持老宅維護、三樓與頂樓辦理歷史展覽,及各項社教活動之經費。

二○一六年獲文化局同意而讓星巴克進駐,配合老房子懷舊氛圍經營,讓萬華林宅的歷史展覽及各項活動能延續下去,為私有古蹟修復及活化、再利用,立下可行的典範方式。

欲知林宅詳細情形,可參考台北市文化局出版的《市定古蹟萬華林宅調查研究》,該書為台灣科技大學王惠君教授所主持之研究報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