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槐興
古代的縣令、知州、太守,以其兼具對地方的領導與愛護兩大特點,時人也尊稱「父母官」。西漢元帝時,有召信臣,九江壽春人,曾任南陽太守,為官清廉,保民興利。任內開通河溝,興建水門堤閘,凡數十處,以廣灌溉,讓人民歲歲豐收,多至三萬多頃。民得其利,積蓄有餘,豐衣足食,所有百姓無不對他感激懷念,尊稱「召父」。
東漢杜詩為河南汲縣人,建武七年,也任南陽太守。他生性節儉、清廉勤敏,熟悉水利工程,常以養民富足為念;破除萬難,修建灌溉農田的水利圳坡池。由於大規模墾殖埤地和旱田,使整個南陽郡原本家境清貧的農家,後來都有田可種,家家變得豐衣足食,殷實富足,地方百姓皆感佩他的德行,恩同再造。
南陽百姓既緬懷西漢時召信臣對他們的恩澤,稱他為「召父」,又感戴杜詩的德政,尊他「杜母」,於是在當地就流行「前有召父」、「後有杜母」的諺語,後世人則以成語「召父杜母」,來頌揚地方官廣施德政,惠澤民眾的善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