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織」影像展 照見癌友的韌性與美麗 陳玲芳 |2022.03.19 語音朗讀 134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年僅二十五歲隻身來台念書的布子如,面臨到生命突如其來的噩耗。圖/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記者會大合照。 圖/記者陳玲芳提供Emily原是人生勝利組,碰上生命的意外,要調整心態,面對人生的新難題。圖/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許瑜珊切除部分器官後,努力重新認識不一樣的自己。圖/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 文/記者陳玲芳以10位女性癌友為主角,用影像展現生命之美的「生命之織」影像展,於國際婦女節前在台北南山廣場藝文中心開展,邀請民眾來看她們如何以兼具韌性與美麗的超強「女力」,縫合身體與心靈之傷,以嶄新姿態,拾回身體與生命的主導權……「為了懷胎中的寶寶,如果是妳,會做到什麼程度?」四十歲結婚、懷孕的何如瑄,在懷孕未滿六個月時檢查出卵巢癌一期,她硬是堅持到寶寶安全的被生出來。雖然癌症從一期進展到三期,但她完全不後悔。五年來,一邊治療,一邊看著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她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原先抱著不婚主義想法的如瑄,在與先生相遇後,歷經結婚、懷孕,如瑄擔心身為高齡產婦對寶寶有影響,因此做足相關檢查。可是,在她懷孕快六個月時,肚子開始劇痛、一直吐。之後,就檢查出罹癌了。如瑄肚子上的疤痕,從胸口到腹部,長達四十公分,且前後在同一道疤痕上開過三次刀。從覺得它很醜、像隻哈巴狗,到現在覺得「這隻狗好像也蠻可愛的」。因為時間久了,如瑄想說,好啦,反正它就是你身上的一部分了,再怎麼覺得醜,它還是在你身上,也沒辦法改變它,就慢慢的接受它。面對人生的新難題從事殯葬業近二十年的方瑞萱,經歷年幼失學、先生外遇、離婚、三十二歲罹患子宮頸癌。五十五歲確診舌癌,歷經十二小時的手術切除,以及六個月的化療與電療,看到三個孩子在旁無微不至的陪伴與照顧,她用相機拍下填補舌頭的三十六點五公分大腿傷疤。如今六十一歲的她告訴自己:「我一定會活到穿上旗袍、參加孫子滿月酒的那天。」回頭看罹癌過程,瑞萱坦言,沒有生病的話,她會放不下生活、看不開「錢」;雖然還沒存好退休金,但罹癌終於讓她放下,也幸好孩子都很照顧她。癌症奪走了瑞萱的咀嚼能力,卻奪不走她對生命的熱愛。年僅二十五歲隻身來台念書的布子如,與剛錄取政大研究所的李宜錡,她們都是在最花樣的年華,面臨到生命突如其來的噩耗;而林佳臻、李秀治、方瑞萱則是離婚後獨自撫養小孩之外還要抗癌,生活與生命的存續交相煎熬。何如瑄在產檢時發現罹癌,究竟要治療還是保住小孩生命的抉擇何其困難;陳寶玉、許瑜珊和謝明瑤都因治療而切除部分器官,除了身體不適外,還要努力重新認識不一樣的自己。Emily原先是人生勝利組,美麗、高薪、家庭美滿,碰上生命的意外,要調整心態,面對人生的新難題。掙扎轉念成正能量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每年新增近六萬名女性癌症患者,她們有許多因為正值黃金年華,是家庭成長主力,一人罹癌,導致全家備受衝擊,對個人、家庭與整個社會影響不可謂不大。「生命之織」展覽中,癌症希望基金會特別邀集十位女性癌友,其年齡從二十五歲橫跨至七十二歲,所得癌別更含括最常見的乳癌、肺癌到少見的舌癌、腮腺癌,因為不同年齡有不同的生命階段,而不同癌別則帶來不同的病痛折騰,「她們,都是台灣女性癌友的生命縮影。」衛福部國健署與癌症希望基金會合作,從病友的心聲出發,舉辦展期至三月二十七日的「生命之織」影像藝術展,由李晏禎擔任策展人,展出六十幅攝影作品及一部十位癌友的訪談短片,將十位女性癌友的傷痕與多樣的生命姿態,以短片和攝影形式呈現出來。除了捕捉各種癌症造成的疤痕,也映照出癌友們如何直視內心的掙扎、不甘、恐懼等感受後,將其轉化成正向的力量。展覽之所以取名「生命之織」,一方面展現癌友的生命「姿」態,再者也體現大眾的「支」持,與社會編「織」出的照護網絡,希望藉此鼓勵其他癌友,面對疾病時可以轉念,讓「傷疤」不再是缺陷,而是美麗的生命徽章,而觀者在凝視作品時,也可與這些生命鬥士交織心靈對話,進而滋養自身生命的厚度。為癌友織出照護網共同主辦單位之一,亦是長期關注癌症議題的南山人壽,推動「教育宣導、保險服務、癌友關懷」三面向的抗癌關懷行動,致力於提升民眾對癌症預防的觀念與認知,學習用正向態度面對疾病,並在罹癌關鍵時刻提供民眾所需援助與完善服務。南山人壽動員許多資源投入「生命之織」影像展,希望能用南山的力量,讓癌友與大眾有更進一步的連結。癌症希望基金會也邀請了致力於健康醫療教育推廣十餘年的SPRG縱橫公關集團,為「生命之織」影像展建立傳播鏈,並發起圍巾串連活動,用「織」圍巾的方式,表達對癌友們的關懷與支持。目前已有歌手黃美珍、演員林舒語、陶嫚曼,前主播陳海茵,主持人海裕芬等超過二十位藝人與網紅一起參與「生命之織」圍巾串連活動。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說,除了民間團體的努力,政府也從政策層面默默的推動癌友照護。為了協助癌友因應在生活中遭遇到、但醫院的醫療照護所無法觸及的各種問題,國健署自二○○八年七月起委託癌症希望基金會推動「癌症資源單一窗口服務試辦計畫」,並從二○一○年起補助醫院建立癌症資源中心,至今逾十年,目前已有八十六家醫院設有「癌症資源中心」。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將這些癌症資源中心作為「手中的線」,政府與民間團體一同將醫院及社區間「織」了起來,整合相關資源,織出一張溫暖且縝密的網絡,呵護著國民的健康,期能落實癌友的持續性照護,這也是「生命之織」影像展最重要的意涵。 前一篇文章 口臭問題,最好小題大作! 下一篇文章 【中醫專欄】 肌肉筋骨痠痛復原法 熱門新聞 01木衛一火山頻爆發 謎團解開了2025.07.0602【生活課題】 建立無血緣家人關懷網2025.07.0303培養裁判、經營球隊 日女體大全方位育才2025.07.0404母雞誤闖雞翅餐廳 動保組織搶救2025.07.0205如是說2025.07.0206【光影紀事】交大電子所草創時期側寫2025.07.0407【詩】覺有情2025.07.0208安忍,一種無畏的慈悲2025.07.0209洛杉磯協會知賓 內外兼修展開服務2025.07.0310巴西玉米豐收節 如來寺傳揚三好2025.07.04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營養專欄】 5大控脂對策,遠離高血脂!盡情享受爬山 告別惱人的足底筋膜炎【中醫專欄】新冠再流行,出入請小心【臨症不脫逃 攜手向前行4】壓力來時,學習巧妙應對!【養眼專欄】 眼睛為何會提早老化?中暑也分陰陽 4祕訣讓你安度一夏 作者其他文章盡情享受爬山 告別惱人的足底筋膜炎伊甸「同一Team」 助多重障礙者自立高血脂患者年輕化 中醫調理標本兼治維生素C水果 紅心芭樂含量最高台北國際食品展 規模創新高登山前充分熱身 避免足底筋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