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貴文
文字是人類文明的象徵,也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尤其漢字兼具形、音、義的豐富內涵,更被賦予神聖性與神祕性,也因此古人對字紙特別重視與珍惜。明清時期,隨著文昌帝君信仰的興起,宣揚陰騭觀念的善書普及,惜字積德以求功名的觀念也在文人間流行起來;民間更出現惜字會的組織,惜字成為善行之一,並從文人階層擴及至一般百姓,儼然成為全民運動。
清代台灣各地都建有敬字亭(或稱聖蹟亭、惜字亭、敬聖亭、字紙亭等),士紳會雇工撿拾字紙集中於亭內燒化,謂之「過化存神」,並定期舉行字紙灰送入河海的儀式,謂之「送聖蹟」。可惜進入日治時期以後,這項具有文化意義的習俗逐漸式微,不僅各地的敬字亭多遭拆毀,送聖蹟活動也幾乎消失殆盡。
所幸客家族群本著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的文化傳統,不僅保存為數較多的敬字亭,在桃園龍潭及高雄美濃兩個客家鄉鎮,每年仍會舉辦送聖蹟活動,為傳統習俗延續命脈,發揮塑造與振興客家文化的作用。
美濃的惜字習俗起源甚早,清初開莊第一條老街名為「永安」,東起東門樓,上書「大啟文明」;西邊設立敬字亭,表現出先民以惜字崇文,作為在此永世安居的心願。當地子弟也同時成立「字紙會」,由會員輪流上香奉茶,並請專人到各處撿拾字紙,送到亭內焚燒。紙灰滿了後,會有人將其收集於袋中,連同廟裡燒金香的灰,於固定日子送至河邊,進行儀典後再倒入河中,此即是最早的送聖蹟活動。
日治時期,美濃廣善堂接手活動,迄今已滿百年。送聖蹟是在農曆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聖誕的早上舉行,當天婦女不到河邊洗衣服,以保持河水乾淨。先由鸞生在堂內祭拜三恩主及請神,接著在「恭送聖蹟」牌的前導下,步行至美濃溪畔會場。沿路鑼鼓在前開道,後有八音吹奏,隨行尚有誦經生、穿著客家藍衫的挑字紙婦女及當地國小學童等。
祭典會場設有河伯水官的神位,迎神隊伍抵達後,先恭請神明升座,由主祭者上香祭拜,再由誦經生誦經及「放字蹟、放生法則」,中間段落則有禮生誦念〈送字紙聖蹟文〉。
最後由主持法事者進行灑淨儀式,再將運來的字紙灰象徵性倒入河中,有時還會放生鴿子與吳郭魚,兼具宗教護生意涵。
這項全台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送聖蹟活動,曾被列入客庄十二大節慶之一,風光一時;近年來規模與參與人數都縮減許多,所幸已獲登錄為高雄市的民俗文化資產,期待在官方與民間合作下,能將敬字惜文的優良傳統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