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基金最近發布調查報告指出,台灣電視文化新聞播報比率只有百分之三,而且偏於逸樂取向;報告用「量少、質差、時段爛」七個字做為總結。
報告指出,在這僅占百分之三的電視文化新聞報導中,部分仍夾帶政治或商業色彩,而且大部分的文化新聞獨厚戲劇、舞蹈類的表演藝術,其次是文史哲展覽和文化政策,最少報導的是繪畫、書法等視覺藝術,而且流於逸樂化,這種媒體「偏食」情況,令學者專家引以為憂。
梁漱溟先生曾有一句極動人而通俗的解釋,他認為文化是一個社會過日子的方法。所以這份報告證明了我們是不會過日子的社會,於是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憂鬱,自殺的消息不斷;我們的社會充滿了仇恨,疏離暴戾日增;我們活得很痛苦,因為我們的電視節目內容只有惡鬥,沒有文化。
報告中所指的藝術只是文化的一環,為什麼要有藝術創作?因為藝術作品的基點是善與美,人們親近藝術而感悟到善與美,欣賞之餘打動心魂,人們因而俯身下拜,領悟了善美神祕的啟示與感動,心靈昇華淨化,人間自然祥和。
中國人一直是以文化立國,重視精神建設,孔子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所謂夷狄,指的是文化落後的邊遠地區,孔子的意思是說落後地區的人,雖然也有頭領和酋長,但是只有一種簡單的形式,而沒有一種深刻的文化內涵,就沒有很強的生命力,而相反的例子就是夏朝與殷商,雖然這些朝代早不存在了,但是因為它有文化,那麼它的精神與文化則流傳下來了。從歷史上看,一個民族建立的國家如果滅亡了,但是它的文化還存在的話,那麼還是可以復國的,如猶太文化與以色列,但文化滅亡了民族,則永無翻身的機會了。
所以一個尊重文化的國度、一個活潑文化的社會、一個豐盈文化內涵的個人,可以讓粗暴無禮融化為溫文儒雅、讓寡廉鮮恥轉變為慚愧感恩、讓自私自利改換為一心為人,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所有的風俗、習慣、宗教、語言、哲學、科學、文學都是以文化為骨架,才能成其大。
但是看看台灣,真教人難過的說不出話來,我們的電視為何不播文化新聞?因為文化在台灣是弱勢民族,我們有選舉沒文化,所以選舉變得野蠻;我們有政治沒文化,所以政治變得粗魯;我們有嗓門沒文化,所以嗓門變得囂張;我們有錢沒文化,所以有錢變得跋扈。請捫心自問,野蠻、粗魯、囂張、跋扈,是不是台灣當前整體社會的氛圍?是不是當前高漲彌漫的情緒?是不是當前人們外表的象徵?是不是當前人心鬱悶煩躁的原因?這是不是政治人物最好的形容詞?
為何會這樣?因為我們輕忽文化,不僅電視不播文化新聞,這是冰山的一角,代表的是整體社會對文化的輕忽與傲慢。
佛光山的四大宗旨,首要是以文化宏揚佛法,我們「不信文化喚不回、不信心靈竟成灰」,文化絕對是國家建設的頭等大事,絕對輕忽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