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上一則有關桃園縣三歲男童慘遭刺青、凌虐致死的案件,聽了除令人痛心外,對於經濟發展和民主政治演進至今的台灣而言,更是一大諷刺。而社會上雖然賦予關注,但因正逢「三合一」選舉逼近,台灣陷於緊張對立之際,此一問題的嚴重性,可能馬上就被政府和國人淡忘。基於人權立國的立場,民眾有免於恐懼和暴力的自由,建議政府應該正視問題的嚴重性,立即尋求有效對策。
首先,就事實來看,統計顯示國內每年因家暴死亡人數近年平均約為一百五十人、受傷五百人,合理的推估也指出,全台遭受家暴的老人、婦女、及小孩至少在五萬人,可見家暴已是嚴重的社會問題。
但內政府編列的防暴預算只有一億元左右,占年度總預算的比率微不足道,顯然政府分配的資源和家暴問題的嚴重性相比,確實不成比例。在執行面上,仍存在許多死角,包括社工員不足,民眾對家暴問題缺乏認識,通報系統缺乏橫向、縱向的聯繫,鄰里親友不能及時伸出援手等心態,也不無關係。
因此,政府有必要加強相關家暴防治的宣導,讓一般民眾了解家庭暴力的事實和嚴重性,多關心弱勢團體福祉,包括發現家庭暴力事件時,能夠勇於立即向社政單位通報或撥打「一一三」專線,使整體社會能在事前預防、事後輔導方面,將一般民眾的參與機制納入,才能彌補政府資源不足,以及社工專業人力欠缺的困境。
其次,更值得政府正視的,就是家庭暴力有增無減的情形,這與當前經濟不振,社會悲觀氣氛瀰漫有很密切的關係。近年來,失業人口增加,受牽連的是整個家庭,除當事人自殺、憂鬱症、酗酒、吸毒、精神失常等問題外,今年通報的兒童受虐案件中,至少五成是因投資失敗、失業、不堪卡債負荷等經濟因素造成。而婦女受虐、老人受到遺棄、全家自殺殃及無辜小孩等案例也層出不窮,這也和經濟低迷不振有關。因此希望政府多將資源花費在刀口上,幫助最需要幫助的人。
在社會福利資源的分配上,不應太多政治考量,應面對當前社會福利網的漏洞或死角,立即補足。僅以公教人員百分之十八優惠存款利率的調降為例,用於老農津貼的調高實有商榷空間,還不如將之用於幫助這些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身上,至少可以減少許多人倫悲劇。
另外,政府更應該多將心力花費在「拚經濟」方面,降低「痛苦指數」,透過經濟
成長率的回升,降低失業率,提高國民所得,更可以直接減少社會福利的事後救濟「緩不濟急」的問題。
最後,政府當局更應營造社會和諧氣氛,讓民眾能夠在健康的心理下度過經濟難關。看看政府現在為了選舉,不惜造成社會對立,內部虛耗,族群分裂,不僅造成社會更加「動盪不安」,也徒然造成社會問題。
政府是為民眾「謀福利」的,社會如果不快樂,家庭暴力如果有增無減,誰贏得選舉又有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