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繡球〉油畫‧30x25公分
圖/蔡莉莉
文/蔡莉莉
穴居的日子,世界像是一台脫鏈的腳踏車,空轉著,但不前進。我所熟悉的那個高速運轉的世界正緩緩凝滯,除了樹上輕跳的小鳥和路上閒步的貓狗依舊維持著動態的模式之外,日常的街道恍若無人的布景。躲在屋裡的人類,彷彿面臨石化的困境,隨著逐漸傾斜的世界淪於沉重,無人倖免。
即使日常生活作息依舊,我意識到有一部分的自己已經在封閉的日子裡,呈現一種萎縮的姿態。為了不讓自己太快淪為礦物,遂找出蹲踞屋角多時的啞鈴,用盡力氣來回伸舉,任汗水滴落,宛如勞役場裡默默履行刑罰的犯人。如果這段隔絕的日子是命定的穴居生活,接受它,把它當成時代共有的處境,負重前行,彼處,理當有一個柳暗花明的出口。
卡爾維諾在《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中提到「輕、快、準、顯、繁」五種不可或缺的文學價值,對照如今禁錮於水泥盒子的生活空間,我便覺得該像班雅明筆下的漫遊者,進入一個能使自己輕快飛行的旅程。以迥異的視角,反向的方式,來看待這個不輕不快不準不顯不繁的變種世界。
閱讀,是一個不拘時空即刻啟程的飛行器,可以輕易地從日常之中快速脫逸,憑空多出一段穿梭迴旋的飛翔時光。打開書頁,猶如張開雙翼,任何牆柱皆無從阻擋,亦無須罣礙病毒的惘惘威脅。書桌牀沿,總有一些買了好久始終沒看的書,一些只看一半還夾著筆的小說,一些頁角摺滿狗耳朵的散文,幾本畫滿鉛筆線的詩集。它們有點漫漶,有點毛邊,始終不離不棄地演譯歲月,註解人生,有著感知人性冷暖的透明質地,是水銀溫度計的那種。
在這個否定句與肯定句逆接的時刻,有一種寂寞,也有一種美好。向來敬天信神但未深入經藏的我,宛如登至山頂的瞭望亭,在停頓喘息的時刻,意外接收一把開啟佛經智慧的鑰匙。每日讀誦佛經的時候,我並不急著念完,而是刻意放慢語速,思索字句,將文字敍述融入理解之中,不錯失任何喻示的話語。那就像在混沌不可解的世界裡投入一顆明礬,一日又一日地吸附雜質,沉澱核心,雙眼遂如清水般澄淨,映照出通透明亮的世界。
在家上班,省下的通勤時間如同疫苗殘劑一般珍貴,我因此得以從容地料理飲食大事,活出閉關日子的節奏。日日夜夜與家人在同一個屋簷下打轉,像極了彼此的影子。早已成年的小孩,意外給足完完整整的陪伴,彷彿回到細密包圍守護的襁褓期。這種家常的調子,有一種淡淡的甜美的感覺,是過去各自天涯各自忙碌早已習慣以視訊代替擁抱的我們,想也想不到的久違的幸福。
所有的斷裂與脫離,所有的慌張與困頓,所有的重複與低盪,在未來的某一天終將失去意義,如同點燃一盤香,燒得再慢總有燒盡的時候。到那時,爬出洞穴的我,在街市聲的流動中,回望這段夏日午後從陽台俯看高樓窄巷被安靜填滿的日子,想想,也覺得緩慢,平實,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