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閑三
如果我們適度依據自身的時間限制,將腦力和心力,也就是理性與感性的天賦本能,在生活中盡可能取得平衡,我們的心識才會是最靈活的、對生活也大致滿意,如此方能具足健康、愉悅與動力,衝刺夢想的米其林大餐……
我們每個人的「時間」和「腦力」、「心力」,也就是平衡心靈、判別現實與真實的耐力、動能、精準程度都是有限的。
比方說當我們將百分之八十的時間和心力撥給「感性的覺受力」,面對現實的雜亂時,「理性的邏輯能力」便只剩百分之二十;而相對的,當我們把百分之八十的時間和心力,撥給感知空隙相當大的「理性邏輯」,那麼讓思惟更趨綿密完整的「感性覺受力」,也就只剩百分之二十。
然而,面對眼前的現實、乃至憧憬的未來,我們的「感知能力」最好是接近平衡的。
也就是說,「理性的邏輯能力」和「感性的覺受力」,能夠平衡分配我們的「時間」、「腦力」和「心力」,才能讓我們有最佳的日常和成就表現。
我們人類的「心」與「腦」,就我淺薄的認知,除了霍金、普魯斯特等級的鳳毛麟角,一般相對顯得較為平凡的人類,「理性與感性」是相互制衡的整體展現。
偏向理性,也就是偏向霍金,以高超的藝術手法層層解剖古典物理、傾向於理性思惟的人們,感性的覺受力最好能有百分之四十的占比;而其餘百分之六十,盡情把玩理性的邏輯。如此,即使無法霍金第二、霍金第三,只要埋首專長、積極挺進,來日也或然有叩關諾貝爾獎的機會。
而偏向感性,也就是傾向於普魯斯特,以非凡的藝術手法,展演綿密細緻、裡外非凡如《追憶似水年華》的人們,理性的邏輯能力最好能占有百分之四十、而其餘百分之六十的「時間」、「腦力」和「心力」,方才盡情沉浸於感性的覺受,繆斯才會加持、靈思泉湧、生活如意。即使無法創作出《追憶似水年華》,盡興揮灑、忠於所愛,或許也有機遇名列曼布克獎、諾貝爾文學獎決選名單的。
為何需要這樣平衡自己的理性與感性呢?前面提過的,因為「時間」、「腦力」、「心力」,也就是在維護日常的身心平衡、生活和樂之餘,我們的時間都受到限制。而這樣的先天條件,攸關我們追求理想的動能與表現。
如果我們適度依據自身的時間限制,將腦力和心力,也就是理性與感性的天賦本能,在生活中盡可能取得平衡,我們的心識才會是最靈活的、對生活也大致滿意,如此方能具足健康、愉悅與動力,衝刺夢想中的成就表現。
否則,一個意外的逆緣,便可能打亂生活的平衡感,那就甭提夢想中策畫已久、不斷沙盤推演,乃至使盡全力衝刺、攸關未來的「米其林大餐」了。
時代將所有人的生活,推進到5G時代,也就是各種來源的輿論,轟然作響的年代。
因此,我們任何人都無從留意的、日常的點滴,都可能被無限放大,成為貌似可觀的優點或缺點。也就是說,人手一支的手機、多元的言論自由,讓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意外成為輿論焦點,無論我們是否早已擁有所謂的名氣,皆是如此。
一旦優點被無限放大,言行自然被公眾定調,我們的好只能更好;而有朝一日,缺點受到無限上綱,那之前人生路上的努力,也因此被輿論斷然扭曲。
如果你稍稍設想生活的這般常態,我們每個人的「時間」、「腦力」和「心力」,是否都顯得有限呢?
不過一般而言,我們會將自己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時間和心力,撥給感性的覺受力,或將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時間和心力,埋首於理性的邏輯推演;而我們當中的學霸、各界翹楚、藝術天才,更遠遠超出這個比重。
也就是說,這些學霸、各界翹楚、藝術天才,多半由於理性與感性的失衡,長年過著稍稍傾斜的生活。
而生活的傾斜中,或許一個不意,日常中原本各個安排妥當的配置,可能就因此失序、亂了!那麼,這樣傑出的人們,或許也就在該衝刺時疲於「緩衝」、勞神追回生活的平衡感,夢想的「米其林大餐」又退遠一步。
其實理性的邏輯能力,能夠賦予感性的覺受力,一個美麗的、符合現實與真實的框架;而相對的,感性的覺受力,也足以彌補理性的空隙,讓推理的過程靈思不斷,規畫出更精確、更周密的邏輯地圖,使得理性邏輯也能有藝術層級的成果展現。
那麼,倘若成果展現已然達到藝術層級,無論是理性思惟或感性思惟的人們,都能同時擁有滿意的身心健康與生活,並同時達成自我期許和成就。
我想你也早已察覺,我們的邏輯推理,往往發端於直覺與感覺,也就是說理性邏輯能力往往源自感性覺受力;而彷彿漫步於無重力空間的感性覺受力,最好能借助理性的邏輯推理,才不至於令我們忽憂乎喜、一時奮進一時消沉,與真實和現實脫節。
這樣我們整體的身心能量,才能在平衡、健康、愉悅,對自我和現狀的大致滿意中,更有活力地衝刺未來。
畢竟成就的米其林大餐如此吸引人,比平日側目的米其林三星令人垂涎。那麼,回過頭來想,你嘗試過平衡自己的理性與感性嗎?兩者之間是否已能和諧共處、乃至彼此互補呢?
我想這個問題,我們不難為自己來解答。
舉一個日常的例子,當我們將緊盯一小時的手機擱在膝上,抬起頭來,胸口經常因此一鬆、呼吸緩慢而氣韻綿長。你會發現自己的思考往往不再急躁、也不會迂迴亂轉,視線陡然變得比方才清晰。
即使看著再熟悉不過,或雜亂或井然的眼前,我們都會覺得:自己覺察到剛剛沒有留神的細節。
那或許是自身感受,也或許是近在眼前的現實生活,並因此感到真實、放鬆,甚至一點點奇異。
這就是我們的理性與感性接近平衡的時刻,記住這麼平常,卻奇妙而真實的感受嗎?那稍稍轉動你的顱骨,仔細環顧周遭,我們夢想已久、成就的米其林大餐,是唾手可得?近在咫尺?或茫然得無限遙遠呢?
這樣你就明白自己的理性與感性是否失衡?以致夢想中的成就與表現,是否愈來愈近?或漸離漸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