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出谷司馬
時序已經進入農曆的二月,漢人的年味已經淡了不少,但是對於一些少數民族彝族朋友來說,正是他們熱鬧「二月八」的開始。
對佛教徒來說,農曆的四月八日是釋迦牟尼佛的佛誕日;十二月八日則是釋迦牟尼的成道日;而二月八日則是釋迦牟尼的出家日。但在西南邊疆的彝族裡,農曆的二月八日卻是他們族群紀念祖先的日子,由於這個節慶熱鬧的程度不亞於過年,所以很多人都以為是彝族在過大年。
農曆二月,年也才剛剛過完而已,怎麼又過年了呢?「二月八」是位在雲南西部一帶彝族特有的節慶,他們會在這一天宰殺牲畜,上街購置禮品,就好像漢人在過年一樣,所以不了解的人總會以為這才是彝族的新年。
彝族是一個重視家族的族群,有的支系會要求孩子從小背誦他們的家族譜系,這種習俗稱為「背家支」。藉由對家支的背誦,彝族人可以知道自己與周圍彝族人之間的親疏遠近,當遇到困難時,同家支的人也會彼此支援,相互合作,形成一個在族群之內更緊密的社群。
既然重視自己的家族祖源,在祭祀祖先的「二月八」自然就不能馬虎。到了這一天,彝族人除了盛裝打扮、吃喝歡樂外,還有祭祀「密枯」的儀式。「密枯」,指的是村內的神樹──在村寨內被賦予神靈意義的樹。村民在祭祀「密枯」的儀式中,會聚集在神樹之下,由儀式操作者(畢摩)進行相關祭祀祖先與神樹的儀式。
相傳,「密枯」是彝族的一位民族英雄,曾經在外族入侵時急中生智,召聚族人點燃營火唱歌跳舞,誤導敵人以為來了援軍,成功阻擋了外敵入侵。後來為了紀念這場勝利,代代相傳成了彝族的「二月八」。而在祭祀「密枯」儀式之後,個人也要回到自己的家中祭祀祖先,之後才能歡慶節日。
在「二月八」節慶中的「打歌」也是遠近馳名的。所謂打歌,指的是一群人圍繞著營火一圈一圈的踏地跳舞,所以一般都是在晚上舉行。打歌配合著蘆笙(一種西南民族常見的吹奏樂器)的音樂而起,吹蘆笙的人一般稱為「歌頭」,只要歌頭的蘆笙吹響,打歌也就熱鬧開始了。
由於「二月八」這個節日對彝族有深遠的影響,因此雲南省政府已經將「二月八」列為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此可見,這個祭祖的儀式與衍伸出來的文化活動,已經成為彝族生活的一部分,熱鬧的程度確實也不亞於過大年呢!
註: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西部、中部六種方言。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區)的高原與沿海丘陵之間,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