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 杏林春滿真君粥

文/朱振藩 |2022.02.28
918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春暖花開,杏花豔麗,歷代詩人多有吟詠,如北周庚信的「綻翠英依稀映村」;唐李牧的「莫怪杏園領悴去,滿城多少插花人」。南宋葉紹翁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尤為千古名句。等到花期漸過,於是「落盡殘紅綠滿枝,青青如豆釀酸時,佳人摘得新嘗法,一點春愁鎖畫眉」(見元人張弘範〈青杏〉),進而杏子結實纍纍,就要準備享用熟後色黃的杏果了。

杏壇為孔子聚徒講學處,「杏園」則是唐是唐代新進士遊宴之地。至於大名鼎鼎的杏林,則與三國時的名醫董奉有關。相傳他為人治病不取錢,但使重病癒者植杏五株,輕者一株,積年癒人無數,以致得杏樹十餘萬株,蔚然成林。以董奉在此修煉成仙,因稱「董仙杏林」。後遂以「杏林春滿」、「譽滿杏林」等語,稱頌醫師的醫術高明。

杏為薔薇植物杏的果實。核果圓、長圓或扁圓形,果色悅目,表皮多金黃色,向陽之處,色呈紅暈,或長斑點。果肉鮮香糯軟,味甜多汁,備受人們喜愛。中國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北地區及江蘇、四川、貴州等地。

基本上,杏以北方所產者甜而大,一名甜梅,南方之杏多酸,故王禎《農書》云:「北方肉杏甚佳,赤大而扁,謂之『金剛拳』。」其實,中國農民對杏的馴化歷史甚為悠久,經漫長時間的栽培、雜交、選育後,目前的食用杏達一千五百餘種,名貴之品種,亦指不勝屈,主要者如下:

(一)水晶杏。色白微泛淡綠色,近似半透明狀,故名。肉質細嫩,汁多,少纖維,果肉綠白色,味香甜,乃杏中極品。北京西山及河北昌黎兩地,皆有出產。

(二)香白杏。果皮色白,微有茸毛,淡紅色暈,肉細多汁,滋味香甜。主產於河北北部地區。

(三)蘭州金媽媽杏。果肉金黃色,個大,味甜而多汁,為西北著名品種,乃生食之佳品。

(四)蘭州大接杏。果色橙黃,芳香味甘,果肉結實多汁。

(五)三原曹杏。果色橙黃,味甜清香,果實碩大,主產於陝西。

(六)串枝紅。果皮黃白,帶有紅暈,果肉豐滿多汁,甜酸適口,品質上乘,主要產區在河南。

其他如內蒙古的冰糖杏、蘋果杏,山東的胭脂杏、蜜香杏,遵化的牡丹杏,山西的脆扁提杏等,聞其名即知其特點,且在味道及韻味上,各具特色,因而名號甚響。

話說回來,林洪的《山家清供》載有「真君粥」一味,甚奇,謂:「杏子煮爛去核,候粥熟同煮,可謂『真君粥』。向遊廬山,聞董真君未仙時多種杏。歲稔(莊稼豐收之年),則以杏易穀;歲歉(收成不好),則以穀賤糶(賣糧食)。時得活者甚眾。後白日升仙。世有詩云:『爭似蓮花峰下客,種成紅杏亦升仙。』豈必專而煉丹服氣?苟有功德於人,雖未死而名已仙矣。」意思十分明白,只要濟世利人,便是莫大功德,勝過服仙丹及煉氣多矣。

《隨息居飲食譜》說:「杏,甘酸溫,須俟熟透食之,潤肺生津……亦可糖醃蜜漬,收藏致遠,以充方物。」待春、夏之交,適合杏子兩吃,先嘗個「真君粥」,再食熟透杏果,不亦樂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