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會客室 從專題創作談自主學習
圖/123RF
文/陳復(國立東華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主委)
學習探究的自主行動,既是一場豐盛的「學習嘉年華」,更是讓學生成為自己生命中的「英雄」。
謝易霖老師是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博士,長期投入在慈心華德福實驗教育高中部的教學與行政工作,此前除服務於和平高中,更曾於「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服務七年。他是個很細膩也很關注學生的老師,尤其是關於青少年如何形構自我認同,如何用語言去認識自己。他曾說:「師者當福佑生命發展其『屬己的語言』。」
例如他曾經帶過的一位高中生安安,是一位美麗乖巧的泰雅族女孩,她告訴易霖老師,自己和爸爸去探視族內僅存的巫師,只是她不會說族語,巫師不會說漢語,根本無法溝通。於是易霖老師鼓勵安安藉由專題製作,讓自己跟母語「相見」,並從中認識自己。
安安後來不幸罹患血癌,來不及完成專題,但易霖老師透過臉書跟病床上的安安溝通,得知她想要學族語的心願,並探索自己族群面臨的公平與正義的問題。對易霖老師而言,安安已經踏上完成報告的道路,因為她從真實存在的感受中,開始通過認識族群的記憶來認識自己。
安安回歸天家後,易霖老師跟安安的爸爸共同在校內口頭報告安安未完成的專題,一個人說泰雅語、一個人說漢語,不時泣不成聲。易霖老師覺得,這對慈心華德福來說,是意義深遠的一刻。
易霖老師說,華德福教育在高中階段很重視「專題創作」,如今大家都在談「自主學習」,但自主學習的概念已經發生很關鍵的位移。
早先從「學習者」出發,既「解讀現實」更「創造現實」,學生察覺這兩者的互動過程,做自己學習的主人,替自己的學習負責,並從中參與自身學習情境的設計;後來著重個體發展與社會互動,將「自主學習」視作「素養」,即個人為了適應生活與面對未來的挑戰,汲取應該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自此,「專題創作」成為「自主學習」培力設計的核心環節,並由老師協助學生執行專題的探究,完成專題創作。
易霖老師表示:「自主學習同樣有著『教』與『學』,老師其實最終是在『與英雄同行』,藉由輔導學生完成專題,讓學生踏上一段『學習的英雄旅程』,其間對自己與世界之間的探索,可能會因此獲得重要的學習成果,更可能是一段對未來發展很重要的體驗。這是給自己甚至給他人的禮物,這段旅程必然需要助力者與陪伴者,教師無疑正是這個同行者。」
也因此,專題報告意謂著:當學生形成學習探究的自主行動,並在學校這個小型社會分享彼此的成果,這既是一場豐盛的「學習嘉年華」,更是讓學生成為自己生命中的「英雄」。
由「自主學習」到「專題創作」,華德福師生常在反思不同環境脈絡裡的「我」,以及其間經驗的映照與演變。對易霖老師而言,教育意謂著「陪孩子完成一件他自己的作品」,而這樣的歷程,同樣引領著教師自我完成,成為更好的學習者。
易霖老師覺得,專題創作課程應允與護持自主學習的空間,成為「對世界、對時間、對生命」開放的課程,它帶領教師轉變,召喚老師展開終身學習。過往教師的形象都是由上而下、由過去到未來,且在領域上由「已知」傳給「未知」的解惑者;但要陪伴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的教師,就得向未知開放並展開終身學習,這時候,跨領域的研究與學習策略,將是教師必要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