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會客室】 藝術教育與人生體悟

文/陳復(國立東華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主委) |2021.09.27
1455觀看次
字級
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徐秀菊教授是位藝術教育專家,她於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藝術與設計學院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不但獲得Research Assistant獎學金,並以全A的優異成績畢業。師專畢業後她曾在學校教書,因為想要繼續在藝術領域深造,雖然家人很不諒解,但她依然決定到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從頭開始學習,以堅定的決心投身於藝術教育工作。圖/Pixabay

文/陳復(國立東華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主委)

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徐秀菊教授是位藝術教育專家,她於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藝術與設計學院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不但獲得Research Assistant獎學金,並以全A的優異成績畢業。師專畢業後她曾在學校教書,因為想要繼續在藝術領域深造,雖然家人很不諒解,但她依然決定到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從頭開始學習,以堅定的決心投身於藝術教育工作。

秀菊教授回國後,去到花蓮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任教,並伴隨著該校併入國立東華大學,一直深耕花蓮,積極從事藝術教育工作。而其人生的轉捩點,在於去到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擔任教授兼校長。她發現澳門雖小,但中西文化在那裡兼容並蓄,從建築到各種人事物,都能窺見東方美學的樸實與西方美學的浪漫,多元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和諧生活的文化模式,對她產生了莫大的啟發。

餘暇時,秀菊教授徜徉在澳門的巷弄中,不僅細細品味不同的文化風情、欣賞歷史古蹟與特色建築,也盡情享用地方美食,她漸漸愛上那裡的風土人情,同時不斷省思自己過去的生命經驗。秀菊教授表示:「從東台灣移動到澳門,我不知不覺成為一位名副其實在不同文化間移動的體驗者。」她常在台灣與澳門兩個不同文化間游離,強烈感受到不同的社會、文化與環境,會影響到藝術主體性的發展,更型塑著自我的認同,這也深刻影響到她的創作風格。

轉眼間,秀菊教授在澳門待了十個年頭,並在那裡舉辦「魚躍‧感恩」創作展。她覺得,藝術創作是一種生命和表象間的意識形態交會,在建構藝術主體性的同時,也流露出自我和文化的交融。她相信,這種意象的思惟可透過感知,將線條和色彩形象化後,再轉化為視覺刺激物;因此,創作者對藝術創作的期待不是事物的再現,而是一種意識能量的轉化,流露出生存的堅強韌性,透過創作來回應生命的成長,並將蛻變所產生的巨大能量,形塑出對人文的關懷。

秀菊教授說:「我的作品來自我的人生體悟,在創作過程中又把自我和文化經驗隱於其中,以尋求美感價值的提升,讓創作變得更簡約。」因為曾在台灣、美國與澳門等地工作和學習,環境一直在改變,移動的「我」同樣在成長和改變。無論是選擇或被選擇,這其中有命運更有機運,然而不同的文化與經歷,都成了創作者生命的養分。「我是誰?誰是我?」對生命來源的探索與生活中的悲歡離合,都是秀菊教授靈感的來源,藉此探索自我與藝術的聯結。

再度回到東華大學任教,景色依舊如常,卻面臨著新冠疫情肆虐,而這一年來的恐慌,同樣是秀菊教授生命中未曾有過的體驗。雖然這給整個世界帶來巨大的改變,但她作為一位藝術教育工作者,親身目睹、經歷這場疫情帶來的各種影響,也帶給她不同的生命體悟,更啟發出不同的創作想法。她希望,自己的藝術創作能凝聚人與人的感情溫度,帶來包容與希望;儘管作品傳達出一種生命的無常,但唯有活在當下,珍惜身邊的人事物,人生才不會留下遺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