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你:「什麼樣的人生是富足快樂的?」你會怎麼回答?圖/123RF
文/王進財(任林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如果有人問你:「什麼樣的人生是富足快樂的?」你會怎麼回答?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二○二一年底,向十七個國家、近一萬九千名受訪者詢問「人生的意義」,試圖理解不同文化對於生命的想像。
「您好,我們的研究希望了解什麼樣的人生是富足快樂的。能不能請您回答近期人生中,什麼事情讓您感到有意義、滿足與滿意?為什麼?」
這是一個開放式問題,中心依照受訪者的回答整理為十七大項。
台灣的比例為:社會38%,物質福祉19%,家庭15%(是十七國裡比例最低者),自由12%,嗜好10%,工作9%,朋友、健康皆為6%。不少受訪者這樣說:「我感覺過得很幸福,因為在台灣很安全、民主、自由,疫情控制得很好、交通很方便。」研究中心將此類答案歸納為「社會」。
「家庭」項目在受訪的十四國排名第一,只有在台灣、韓國、西班牙沒排上首位,且幾乎所有國家最重視家庭的年齡層都落在三十至四十九歲,研究人員分析,因為這個年齡層通常都有小孩;只有台灣,最重視家庭的大宗族群是六十五歲以上。當然,所有的項目都有正反兩面意義,而調查報告是抽樣的,並不代表所有人,但可以推估抽樣群體的普遍性。
以上訊息讓你聯想到什麼?哪些現象是你關心、擔心的?我從中看到幾個台灣社會的現象,值得我們做為父母和關注教育者深思。
台灣排序第一的是「社會」,社會是一個無邊界的想像空間,集體相互依賴,擁有共同的文化與生存模式,是個利益共同體。社會排在第一,反映我們集體社會的需求是讓人滿意的;另一方面,卻也反映出台灣缺乏自主和開創性,國際資訊封閉,媒體網路營造集體小確幸,缺少創新突破的精神和動力,是個人和國家發展的隱憂。
「物質福祉」方面,台灣GDP已超過三萬美金,物產豐饒、基礎和民生建設完善,國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堪稱優質。我們需要加強的是富而好禮,尊重、謙卑、感恩、公德心、整潔等,進一步提升國民的生活品質。
「家庭」方面,家庭價值的重要性僅占15%,讓人憂心。由於傳統家庭觀念的解構,婚姻、家庭意義和價值的崩解,我們賴以傳承的文化僅流於表面化。然而,家庭創造的價值包括了個人、社會與國家永續,幾乎所有問題都和家庭有關,尤其家庭孕育下一代,不婚、不生、不養是國家安全問題。
台灣因歷史因素、海峽兩岸的對峙,「自由」議題因而更加突顯。保障自由是基本人權,然而現今自由的過度氾濫,個人傲慢、自大,甚至衍生出各種形式的暴力,造成社會、個人、家庭的損害,更是我們需要關注的。
其他如「嗜好」,可怡情養性、發揮個人價值,是正向且有益身心健康的,但須注意不要被商業行為所操控;而排第六的「工作」,是人生自我實現的過程,除了要擔心不平衡的勞資關係之外,也可能因此導致社會整體缺乏創新精神,無法勇敢面對時代的挑戰。
人生如何富足快樂?
生存、生活、生命是人生的三面向,除了努力,也需要具備充足的能力,而這一切的源頭就是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的核心能力,包含人文思想、哲學思考、科學概念、民主法治與公民素養、美學與品格素養,以及生命的願景和格局,責任十分重大。
慶幸許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團體,一直持續在為台灣的整體環境努力著,相信我們一定能立足台灣、放眼天下,建立一個美麗和諧、喜樂朝氣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