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王進財(任林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朋友傳來一則line視頻「侘寂與生活,一種深入靈魂的簡素」,這個主題深深吸引我的注意力,我的心隨著影音的節奏慢慢沉靜下來。
二○二二年很不平靜。新冠疫情、俄烏戰爭、通貨膨脹、氣候變遷、九合一選舉、海峽兩岸對立、社會治安等等議題橫掃台灣,每個人都承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恐慌、焦慮和無助。感恩這一年我們的善良和善行在佛祖的加持下安然度過,然而我們的心靈仍急需要多一個慰藉、救贖的力量。
侘寂是一種日本美學、生命的哲學,以大自然本來的面貌,謙卑、簡素找到平靜的美。看完影片,牽引我在網路上爬梳,發現侘寂源自中國的佛教禪宗。侘寂的概念來自佛教的三法印,無常、苦、空,十六世紀被日本人譽為茶聖的千利休將茶道與侘寂美學結合,並實踐於全民日常生活,形成日本特有的文化美學。
「侘」的意義是簡陋樸實,在不足中見充足,在不平等中見到平等的優雅之美;「寂」是時間易逝和萬物的無常與寂靜。侘寂的特徵不對稱、粗糙、不規則、簡單,臣服自然的本質不完美、不恆常、不完全,展現自然的完整性在我們的內心,帶來寧靜和精神嚮往的感覺。
追求自然,接受困頓,簡樸生活,保持謙卑,盡力不強求是侘寂的精神,也是佛陀的精神。人為的思維因無明而違反自然,追求完美、恆常、完全,然而生命的本質和終點是無常、無我、不二。《阿含經》裡,佛陀說:「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正觀是生活的態度、體悟、哲學和美學,而正觀者是日常生活中知行合一。
腦神經科學研究也證實個人的色、受、想、行、識都是來自個人的背景經驗、身心欲望所形成的種種貪愛、慣性、習性所支配、制約。人類社會的形形色色就是變化無常,造成個人的色、受、想、行、識隨著外在世界情境的接觸而反射變化,並如浮萍隨波逐流,當生命的真實性、自主性被遮蔽了,生命因而陷入恐怖、苦厄之境。
侘寂美學如同佛法有積極創造的力量,據傳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以禪坐、侘寂精神翻轉整個蘋果設計理念。二○一五年聯合國提出的地球永續發展目標SDGs,希望能挽救人類經濟發展和衝突所造成的地球可能滅絕亂象,而找回生命的本質和本心是一切行動的核心內涵和行動指引,這也和侘寂精神是相通的。
祈願二○二三年我們的心歸於平靜和喜樂。將源自佛學的侘寂精神落實於日常生活,從社會的流行、時尚中反璞歸真,一起建立正觀的生活美學,將自然簡素形成台灣集體的文化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