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1
盧森堡58歲「桌球阿嬤」倪夏蓮5度征戰奧運,她在東京奧運賽場上,敗給小自己41歲的南韓選手,但她仍秉持「快樂桌球」初衷,憑藉堅持被更多人知曉;去年她與29歲拍檔迪露特(Sarah De Nutte),在世界錦標賽獲得女雙項目銅牌,時隔36年再度登上領獎台。她說:
「我參加所有的活動,都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享受過程。」
2
住在印尼日惹(Yogyakarta)山區的柯立克(Kelik Suparno),曾是捕鳥人,有一天他驚覺森林都聽不見鳥鳴後,毅然放下捕鳥器,更成為保育鳥類先鋒;他加入日惹愛鳥協會、推出「鳥巢認養專案」,每天都會到森林巡視,成為鳥類攝影專家。柯立克表示:
「希望能還給鳥類友善的環境,讓森林恢復昔日蟲鳴鳥叫的熱鬧,這也是能留給後代子孫的最大資產。」
3
經營連鎖餐飲業7年的唐有建,去年在疫情中決定放下事業、讓自己歸零再出發,他報名學習開私人飛機、藍帶料理班、跆拳道、高爾夫等;他說,每個人一生都在等待,常會懊悔「應該早點啟動」,他毅然放下穩定事業去冒險,當自己的伯樂。唐有建說:
「疫情是培養自己新能力的好時機。」
4
台中市塗城國小少棒隊總教練謝明峰,2014年學校成立棒球社時,他受邀擔任指導老師,當時團員每周僅練習一天;但在他的奔走之下,原本只有幾名學生參加、沒有球場的社團,一路發展成為中部的少棒勁旅。謝明峰說,棒球不是全部,重要的是學習正確的人生態度,他總是教導小朋友:
「態度對了,事情就對了。」
5
中國大陸演員李雪健,演了40多年的電影、電視劇,被視為「中國最貴的演員」;他在2000年被診斷出罹患鼻咽癌,堅持上午治療、下午拍戲;儘管受到化療影響,創作上有些困難,但經過治療的他,更珍惜每一次演出的機會。李雪健說:
「趕上這麼好的時代、這麼好的環境,我還想接著演,盡全力創造不負這個時代的角色。」
6
英國藝術家格林(Sophie Green)擅長用極寫實的油畫,呈現各種瀕危動物定格的瞬間,希望大眾藉由近距離觀摩動物畫作的眼神、毛髮、體態,喚醒對生物脆弱性的認識;她除了參與動保組織,還定期捐贈藝術品、資金,更將藝術事業利潤的10%,捐給野生動物和保育慈善機構。格林認為:
「如果不反思自然世界的脆弱性,就不可能欣賞自然世界的美麗。」
7
中國大陸浙江省一名68歲的男子毛國元,每年過年前夕,他都會回到杭州西湖區雙浦鎮龍池村,發紅包給村裡的長輩;他這項善舉,來自3歲跟父母下鄉時,遇上大飢荒,「幸好村裡的長輩鄰居常來幫助,總算熬出來了」,毛國元認為自己不算衣錦還鄉的企業家,只有個樸素的想法:
「自己過好日子了,不能忘記村裡的長輩們。」
8
泰國67歲素吉(Sukij Plubchang),40歲時從曼谷搬回家鄉邦喀造,並投身保護螢火蟲,希望保留家鄉的良好生態環境;2020年邦喀造因為加設路燈、整治運河等工程,導致螢火蟲數量減少,素吉嘗試和政府溝通,但開發工程仍沒有停下來,雖然氣餒,但他不會放棄保護環境的目標,他說:
「我只是很小一部分,但會繼續努力,讓大家看到環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