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林立浩
1
美國藝術家彼得森(Brian Peterson)2015年搬到加州聖安娜(Santa Ana)後,注意到那裡有大量無家可歸的人,他創立非營利組織「聖安娜的面孔」(Faces of Santa Ana),為這些遊民作畫,並透過出售肖像的收益來支持他們的重生。彼得森說:
「我們將利用創造力,幫助無家可歸者,找到讓他們感到舒適安全的家。」
2
曾在竹科工作的周暐恆厭倦了作息不正常,轉行承接舅舅的手工絹印技術,2013年創設「玩印工作室」,以手工、客製化絹印走出一條新路。他更進一步與在地連結,與老農合作開發糙米茶,吸引人們走入田間。他說:
「認真做好準備,機會來臨時,就會有更多元的發展。」
3
達克沃絲(Tammy Duckworth)現任美國聯邦參議員,她曾在軍中服務23年,並於2004年伊拉克戰爭中,在駕駛直升機時遭受敵軍攻擊而失去雙腿。不可思議的是,在重傷之下,譚美仍奮不顧身,一心掛念同袍的安危。她說:
「永不放棄,永不認輸,永不拋棄倒下的同袍。」
4
翁斯塔(Katrina Onstad)是加拿大記者和小說家,作品經常出現在《紐約時報》、《衛報》等媒體,曾入圍豐業銀行吉勒文學獎初選及多倫多城市圖書獎決選名單。她在《周末的快樂效應》寫道:
「我們要在周末學習利用工作以外的時間,重新定義自己。」
5
馬來西亞藝術家陳鎰森,被譽為「馬來西亞的梵谷」,日前他受邀至新北市深坑國中透過畫作,談成為藝術家的奮鬥歷程;多年的刻苦錘鍊,讓陳鎰森得以憑藉著藝術才能四處遊歷,他說:
「不要畫地自限,做一個敢做夢的人,並且踏實地充實自我、開闊眼界。」
6
中國大陸桌球選手王楚欽,1月底在WTT世界桌球職業大聯盟澳門冠軍賽男單決賽上,在2:3落後的情況下,從第六局開始4:3逆轉林高遠奪冠;王楚欽發文表示:「雖然這個冠軍並不那麼耀眼,但我盡了全力。」他說:
「可能我並沒有一飛衝天的能力,但我可以像蝸牛永不停歇的向前爬。」
7
日本精神科醫師井上智介,招牌形象是紅框眼鏡加金色爆炸頭。現今每月訪視約40家公司,並透過社群、演說、媒體等管道,推廣「笑一笑 + 粗神經」(Laugh and Rough)的樂活哲學。他在《上班時,別演太多內心戲》寫道:
「『討厭』也是重要的情緒,一直欺騙自己的心,總有一天會忘記真實的表情是什麼。」
8
自我療癒心理專家蘇絢慧,曾任醫學中心社會服務室、安寧療護社工師,她進行的專題演講和心理成長工作坊,遍及全台各領域,也曾至中國大陸、馬來西亞華人地區發展。她在《慣性討好》寫道:
「有時侯,正是透過不斷地碰撞,別人才有機會認識真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