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少雯
這則故事出自古籍《聖師錄》。
三國時代的魏國,當朝天子是魏元帝曹奐,即陳留王,魏元帝在位時年號咸熙。
咸熙年間,有一對年老的夫妻在街頭賣藝,他們經常在瑞昌門外耍猴戲。
有一天,老太太不幸去世了,老先生悲傷的埋葬了自己的妻子。孤獨的晚年生活,在哀傷中一日日度過。
沒多久,老先生也過世了,沒有子女親友為他安葬。老夫婦唯一留下的,就是陪伴他們多年的猴子。
猴子先是失去女主人,接著又失去了男主人,心中哀痛萬分,簡直無所適從。牠悲傷的守在如同父親的老翁屍體旁,一步都沒有離開,就這樣守著屍體好幾天。
附近的人家見到這情形,生起憐憫之心,也同情猴子的窘境,於是有人出錢為老翁買棺木,並將他安葬。猴子守屍的義行,在鄉里間傳了開來,人們為猴子的行為而感動,大家都稱牠為義猴。
猴,是動物的一類;人,也是動物中的一種。都是有情感的生物,在佛教的三世因果中,可能都是前世的親朋好友。同為眾生,只是形軀有別而已。
人類因為有智慧,懂得發明和使用工具,也發展出文明和文化,成為萬物之靈,應該以這種高度,更加愛惜動物,而不是加害動物。有詩讚曰:
待誰負鍤妥翁身,
躄踴無殊子喪親。
落木蕭蕭啼不住,
酸風愁絕路旁人。
意思是說,老翁死後,猴子在盼望中等待著,希望有好心人能拿來圓鍬挖土,將主人埋葬。跌倒了自然要爬起來,一如人子喪親,必須安葬親人,沒有什麼不一樣。
樹葉飄零風聲蕭蕭,聽起來彷彿止不住的悲啼聲,猴子的哀傷像刺骨的寒風,聲聲穿透人心,讓經過的路人都愁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