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練習題 我養了一隻貓?圖/Pixabay
文/袁葦(職能治療師)
降低期待,師長才容易觀察到孩子的本質、優勢能力與弱勢能力,進而找到介入的方式來教導孩子。
如果現在讓我選,我會投狗一票。因為狗狗聽得懂人說話,貼心又忠誠。可是,我養了一隻貓,一隻冷漠孤僻的貓咪。
我的咪咪白天睡覺,晚上特別精神。牠總是能夠找到我找不到牠的地方入夢;醒著的時候,則喜歡蹲坐在高處,冷眼看著世界。偶爾一隻飛過的蟑螂,或是一隻緩緩爬行的壁虎進入牠的視線範圍,才會啟動開關與外界互動。
咪咪肚子餓的時候,才會靠近我「喵嗚喵嗚」兩聲;吃完飯後,連聲謝也不喵,就以輕功般的身段跳走了。要和咪咪玩,得看牠的心情,不開心的時候摸牠,得小心被銳利的小牙齒咬手手。咪咪常常自顧自地過自個兒的日子,名字對牠來說,似乎沒有什麼意義。
到底咪咪認不認得我是牠的主人呢?牠愛我嗎?我常常感到疑惑。
這樣的咪咪,讓我想起苗兒。
初入小學時,苗兒的老師著實頭大到一個程度。苗兒像咪咪一樣不聽指令,不肯乖乖坐在座位上課。即便坐在了位子上,也是沒有兩三秒就輕巧地離開,爬上角落的課桌蹲著,遠遠地望著上課的大家;有時候,苗兒會找到開放置物櫃的一格,蜷縮在裡面,睡了過去。
苗兒沒有語言,也缺少與人的眼神接觸,靠近苗兒時,他會往後退保持一定的距離;只有在肚子餓的時候,才會走過來靠近老師,拉老師的手要東西吃。
媽媽希望苗兒能夠快點進入學習狀態,跟上同學的進度,換來的卻是苗兒在地上打滾哭鬧。媽媽愈堅持,苗兒哭得愈久。
大人們沒輒,只能降低期待,然後觀察。降低期待,師長才容易觀察到孩子的本質、優勢能力與弱勢能力,進而找到介入的方式來教導孩子。
比如說:
一、把握苗兒主動找老師要食物吃的時間點,做為溝通表達的練習時間,把食物當做增強物,並融入「眼神接觸」。
二、上課時喜歡蹲坐在角落的課桌(高處)上看大家、遠離群眾,常見的原因是孩子有聽覺防禦或觸覺防禦,保持距離會比較有安全感。
此時,我們可以試著把苗兒的椅子換成高腳椅,座位與周遭的同學稍微拉開一點距離,並把角落的課桌椅撤掉。第一階段的目標,在於讓苗兒上課時不再突然離開團體,漸漸進入學習的狀態。
三、把苗兒常躲的置物櫃正名為苗兒的「情緒角」,告訴苗兒,只有「下課」、「午休」或「覺得生氣想要哭鬧」的時候,才能躲進去。當下目標在改掉苗兒一被強迫或是遇到壓力就在地上打滾的情緒表達方式,提供一個讓他覺得有安全感的「情緒角」,讓他修復緩和當下的情緒。
做了上述調整之後,再繼續觀察孩子有什麼不同的表現?持續進行「觀察,接著調整 」的步驟,直到目標一步一步達成。
回到我的咪咪身上,或許,我也該好好觀察牠的習性,配合貓咪狩獵的天性與牠互動……呃,那就是逗貓棒了,奴才我還得學習學習,如何將逗貓棒上的羽毛耍成像鳥兒或蝴蝶般飛飛停停,來抓住貓主子的眼球,好博取芳心,讓牠一天到晚黏著我撒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