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大賽奪金獎 「鯨可語」的收穫之年

文/記者雷琨、李亭、梁姊 |2022.01.22
1520觀看次
字級
「鯨可語」創業團隊在「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奪金。圖/天津理工大學

文/記者雷琨、李亭、梁姊

對於袁甜甜和她的團隊來說,二○一九年和二○二一年是兩個關鍵的時間節點。二○一九年,是他們的初創之年,「手語實時翻譯系統」入選大陸國家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創新揭榜項目,獲得了人民幣二千萬元的資金支持。袁甜甜很高興,一方面是因為國家對無障礙建設的重視讓她欣慰,另一方面,數據採集、技術研發、成果落地也確實是處處都要花錢。

一遍遍教AI學手語

團隊成員之一的閆思伊到現在還記得,今年年初她第一次跑通手語翻譯系統代碼框架時的心情。「就好像你在組裝一台機器,零件都已經拼全了,但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小毛病,比如說有幾個螺絲沒擰緊,它就是不能正常運轉。我每天在實驗室,一個一個地把螺絲給上緊。都調完之後,忽然有一天,我一按開關,機器就轟轟地轉起來了。那種成就感啊……」

閆思伊在天津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讀研二,是手語實時翻譯項目團隊的健聽人成員,主要負責「後台」工作——構建手語識別算法框架模型。如果沿用教孩子學說話的比喻,學前階段完成了反覆加深印象的步驟,一上小學,孩子就要開始學習拼音、語法,學會按照教材上總結的規律,把學過、聽過的那些單詞組成句子和課文,寫在作業本和卷子上——閆思伊就是編「教材」,幫AI這位「同學」總結手語規律的「老師」之一。

「這部分技術要求更高的工作,主要由我們學校計算機學院的師生來完成。」袁甜甜說,給人工智能「編教材」的過程很艱辛。在手語識別、翻譯領域,可借鑑的經驗太少,同行的進度也都差不多。項目團隊參考了德國天氣預報自然手語翻譯系統的算法,也通過各種渠道尋找類似系統在網絡上公開發布的源代碼,然後就是一遍遍地嘗試和修正。

渴望著與外界溝通

二○二一年五月,王建源、烏力傑帶著研究成果上了世界智能大會;同年十月,他倆又和聾人工學院其他幾位同學組成創業團隊,代表天津理工大學,拿下了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高教主賽道的金獎。

他們的「奪金」項目叫「鯨可語」,全稱「鯨可語多模態連續手語自動標注識別系統」。自動標注識別就是手語翻譯的前期步驟,而「鯨可語」正是依託「手語實時翻譯系統」而生的——他們把兩年來「教機器學手語」的經驗轉化成自己的科創項目,親手為他們想像中那座「聾健融合之橋」建起了「橋基」。

決賽奪金的那天,袁甜甜在朋友圈給她的學生們一個個點讚。作為「鯨可語」的指導老師,她很喜歡這個溫柔又有力的名稱。

鯨可語,來源於「52赫茲鯨」的故事,在海洋中,這只因為叫聲頻率與眾不同而無法與同類交流的鯨魚,被稱為「最孤獨的存在」。但事實上,如果你能破解52赫茲的密碼,就會發現它並非一座孤島,它也會歌唱,也有自己的語言。王建源覺得這只鯨魚很像聽障群體,「沉寂在人海中,無時無刻不在渴望著與外界溝通,渴求著回應。」

幾個聽障年輕人給「鯨可語」設計的標誌,像一隻藍色海洋中漂浮的白色鯨魚,也像人們把拇指和食指搭在一起「比心」時的手形。「我們建手語語料庫的時候,就是要把手語的動作手型概括為像這樣簡潔的線條,正是這一個個線條,支撐起了『鯨可語』系統,實現了對手語的識別。」王建源說。

而他們開發手語識別系統的初心,就是幫助那只「52赫茲鯨」,獲得言語的能力和「被聽懂」的權利…… (參與採寫:吳澤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