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產業觀察 開發AI手語數字人 幫助2780萬聽障者

文/記者雷琨、李亭、梁姊  |2022.01.22
1795觀看次
字級
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學生王建源。圖/天津理工大學
「手語實時翻譯系統」研究團隊參加中國互聯網+ 大賽的主要成員合影。圖/天津理工大學
王建源參加世界智能大會。圖/天津理工大學
烏力傑參加世界智能大會。圖/天津理工大學
「手語實時翻譯系統」研究團隊主要成員合影。圖/天津理工大學

文/記者雷琨、李亭、梁姊

曾經有一些企業向袁甜甜了解過正在開發中的手語實時翻譯系統,想談投資。但談來談去,他們卻對項目的必要性產生了質疑,覺得手語翻譯除了「做善事」沒有其他意義。



對於中國大陸二千七百八十萬聽障者來說,即將過去的二○二一年,是無障礙技術進入生活的「大年」。幾家互聯網大廠和媒體平台不約而同地在二○二一年推出自己的「AI(人工智能)手語數字人」,希望為聽障人士提供及時準確的手語內容播報,這些會「打」手語的數字人,可以幫助聽障者更好地理解健聽人所言,完成信息「輸入」的過程。

在天津理工大學,有一個小小的「手語實時翻譯系統」研究團隊,他們人數不多,由聽障大學生和健聽人(聽力健全人的簡稱),共同組成。他們各司其職,致力於教AI「認」手語,將聽障者想「輸出」的思想、想表達的情感,借助科技的力量讓更多人「聽見」、「聽懂」。

將科幻故事變真實

二○二一年五月,世界智能大會現場,一個「手語角」吸引了不少人駐足。只要在攝影機前打出手語,身後的顯示螢幕上就會出現語意連貫的文字翻譯。這套由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和計算機學院共同參與研發的「複雜場景下中國手語實時翻譯系統」(下簡稱「手語實時翻譯系統」),已經覆蓋了教育、法律諮詢、餐飲、交通幾大應用場景,在光線充足穩定的室內,識別率最高能達到百分之九十五,部分場景下可以實現「秒翻」。

王建源是研發團隊的成員之一。他是聽障家庭長大的孩子,聽力損失嚴重,吐字發聲非常困難,手語是他和這個世界打交道最初也最有效的方式。一路成長到二十二歲,聽障者的身分不曾讓他感到自卑;口不能言,也沒耽誤他長成一個妥妥的「學霸」;但如果你問他,因為聽力障礙,從小到大遇到過哪些方面的不便,他會平靜地在手機上打出四個字:方方面面——因為認識手語的人太少了。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看病,如果沒有手語翻譯陪著,即便只是頭疼腦熱,像王建源這樣的「手語族」也很難獨自就醫——絕大多數醫生不會手語,你不能要求一個病人在急診室裡,用手寫或打字的方式,條分縷析地快速描述自己的症狀。

袁甜甜是王建源的老師,也是「手語實時翻譯系統」項目團隊的負責人。二○○六年研究所一畢業,她就在聾人工學院計算機系工作。十五年來,袁甜甜記不清有多少次,凌晨一、兩點鐘接到電話,讓她陪學生看病,幫忙做手語翻譯。如今,她已是學院的副院長,帶聽障生上醫院依然是她和學院所有老師的職責。

她不怕辛苦,就怕自己的手語水平耽誤事。袁甜甜是健聽人,手語是走上教職之後自學的,她常常自嘲說,在語言方面天賦有限,「我是個『半顫子』(天津方言,指半吊子、不熟練)手語翻譯。學生描述的情況一複雜,或者打手語的速度太快,我就只能看懂一部分了。」

袁甜甜學計算機出身,王建源的專業是網絡工程,他們想讓手語實時翻譯系統化作一道橋梁,無論是聽障者還是健聽人,都可以通過它無障礙地交流。

堅持手語鋪設橋梁

幫助聽障者與健聽人交流,前一座已經建成的「技術之橋」,是語音識別。袁甜甜沒想到,「老橋」的存在竟然會成為項目團隊建設「新橋」的「阻力」。

「為什麼一定要搞手語翻譯呢?聾人聽不到,現在有語音識別啊!有的聾人不會說話,拿手機打字不就行了嗎?」曾經有一些企業向袁甜甜了解過正在開發中的手語實時翻譯系統,想談投資。但談來談去,他們卻對項目的必要性產生了質疑,覺得手語翻譯除了「做善事」沒有其他意義。類似的話聽得太多,快人快語的袁甜甜有點兒急了,「那要這麼說,當初搞什麼微信呢?就用短信不一樣嗎?搞什麼語音識別呢,就直接打字唄?很多創新都有傳統形式上的替代品,那科技就別進步了唄?」

目前,手語實時翻譯系統還處於試用階段。理想狀態下,等到研究成果真正落地,健聽人只要打開手語翻譯程序,就能和「手語族」直接交流了。

但對袁甜甜和年輕的研發團隊來說,想達到這個「理想狀態」並不容易。作為深度參與項目的聽障生,王建源和聾人工學院計算機專業的烏力傑在手語識別、翻譯技術上投入的精力愈來愈多。他倆開過一個向全社會推廣、普及手語的微信公眾號,如今已經一年半沒顧上更新了。當初辦公眾號的時候,他們的想法是,要打開一扇窗,讓聽障者被「看見」。而現在,他們忙著造橋,想讓聽障者被「聽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