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立像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
文/星雲大師
淨土往生的因行,雖然祖師大德所強調的略有不同,但多以「信願念佛」為必要的正行,其餘「萬善福業」皆屬助行。所以,「念佛法門」是淨土宗行持方面最為重要的實踐方法。
由前述的淨土思想及三經一論的介紹,可知念佛不僅僅是口頭稱念而已。舉凡心念、憶念、觀想念……均屬念佛。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裡,德雲比丘為善財童子介紹二十一種念佛三昧,可知念佛法門的深廣。歷代祖師也多有提倡,如華嚴宗澄觀大師的「五門念佛論」、天台宗智者大師的「五方便念佛」。後來,華嚴宗五祖宗密大師,根據二師之說,在其撰著《普賢行願品疏鈔》中,將念佛方法分為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四種念佛。蓮池大師在其所著《阿彌陀經疏鈔》中介紹的念佛法門即採此說。此四法中,以「稱名念佛」一法最受推崇,今介紹如下。
一、四種念佛說
(一)稱名念佛
即《阿彌陀經》所說的持名念佛。是一種必須繫心一佛,專心稱念名號,念念相續之法。
(二)觀像念佛
對於佛的塑畫等像,諦觀分明,如《思惟要略法》所言:「人之自信,無過於眼,當觀好像,便如真佛無異。先從肉髻、眉間白毫,下至於足,從足復至肉髻。如是相相諦取。」
(三)觀想念佛
是以心觀佛相好的一種念佛方法。這是以前面的「觀像念佛」為基礎。就是先以雙眼諦觀佛像的一相至多相,留下深刻印象之後,再到靜處閉目憶念觀想,即如《坐禪三昧經》說的:「還至靜處,心眼觀佛,令意不轉,繫念在像,不令他念。他念攝之,令常在像。」如此心住、出定、入定,恆見諸佛都在眼前;開目、閉目,處處無非極樂。
《觀無量壽經》第十六觀就是此觀。慧遠大師當時以佛影圖為觀像,再修般舟三昧,也是屬於此觀。
(四)實相念佛
又名法身觀佛,是觀自身及一切萬法的真實自性的念佛觀。一切法本無自性,所以,此觀超越生、滅、空、有、能、所等觀念,並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等相,而專念真實自性本淨的真佛。《文殊般若經》說:「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非名非相,是名為佛。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在《華嚴經行願品疏鈔》也說:「繫緣法界一相,是名一行三昧。」「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念一佛時,即一切佛。」
《華嚴經》言:「若我欲見安樂世界無量壽佛,隨意即見。」這種不以眼見色身,也不以心觀相好,而是觀佛身自無所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念佛法,即為實相念佛。
以上四種念佛,從淺至深,次第了然分明。持名最淺易,實相念佛則是深法。不過,雖然「後後深於前前」,實際上是「前前徹於後後」。持名雖然是初門,但是意念無盡,如果能持名至「能」、「所」情消,「有」、「無」見盡,契合清淨本然的體性,那麼,持名也即是實相。因此,僅是持名,就是「即淺即深」的前後相徹了。
所以,歷代祖師都認為持名一行具足百行,含蓋四諦六度,乃至八萬四千恆河微塵的一切行門,攝無不盡,萬行兼收。可以說一句彌陀,該羅八教,圓攝五宗。
持名這一法,最能適合不同根機的人。由於入門容易,可說是最方便、最正確的路徑。只要肯念佛者,沒有不成功的。二千年來,淨土宗的持名念佛,在祖師大德們積極的提倡下,已成為最普遍而深入民間的修行方法。因為它三根普被,利頓全收,而使淨土宗成為民間信仰最深遠的宗門,非其他各宗所能望其項背。
二、各種念佛法
(一)持名念佛法
歷代以來,對於持名念佛也有各種不同的方法。
1.明持
出聲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念佛時,如果昏沉欲睡,或妄想散亂,就要趕緊勇猛提起精神,高聲唱念,把全身的精力、聲音都貫注在一句佛號上。當聲音如金石,充滿天地,就能對治昏沉,頓然清醒,驅除妄想,恢復正念。古人說:「大聲念佛就見大佛,小聲念佛就見小佛。」這是提倡此念佛法的方便說。
淨土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在杭州南屏山頂念佛時,山下的行人覺得他的聲音宛如天樂鳴空,高朗嘹亮,他所用的就是高聲念佛法。另外,金山寺的金山和尚,夜半時分常到高山頂上,大聲唱誦「誰念南無阿彌陀佛」,大眾都被他的念佛聲所感動。所以高聲念佛既可以提起正念,也能幫助他人信佛、入佛。
2.默持
如果高聲唱念佛號太久,覺得耗氣費力,可以改用默念,唇動但不出聲,而阿彌陀佛聖號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在心中。由於清楚明白,因此心不散亂,正念分明,也不減其效果。
此種默念法,可用於臥時、睡時、工作時、沐浴時、開會時、參加典禮時,舉凡二六時中,無一不可持。到了臨終之時,四大分離,六根銷融,唯有心識仍然能念佛。所以平時默念有功,養成習慣,臨終就會隨習念佛往生。
3.半明半默持
即是金剛持念法。如果高聲念佛覺得費力,默念又容易昏沉,可以取其中道,念佛綿綿密密,聲在唇齒之間。念佛時一邊念,一邊聽,不論四字或六字念,必須聽得字字分明,讓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譬如有人熟睡,聽到別人呼喚自己的名字,便馬上醒過來。
4.觀想念
這是持名念佛與觀想念佛的綜合,就是在持名念佛的同時,也觀想佛身相好莊嚴,卓然立在眼前,或以手摸我的頭頂,或以袈裟覆在我身上;或觀想極樂世界金地寶池、樓閣寶樹等,常常觀想,熟悉;平時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已清楚歷歷存在心中,當身體衰頹,心中念佛的同時,極樂殊勝的景況便了然於心。
5.追頂念
如前面所說的金剛念法,將字與字、句與句之間,連綴得極為緊密,使一字追一字,一句頂一句,聲聲追頂,中間不留間隙,不休息,努力直念,即名為追頂念。如此念佛,極力追頂,猛之又猛,則過去事思量不來,未來事預卜不著,現在的心識也干擾不及;此時,三心斷絕,前際後際皆除,虛空粉碎,自然雜念妄想歸於寂滅,而得一心不亂。
此追頂念法,功效極速,是明朝三峰大師傾力提倡的念佛法。現在修淨土法門的人,在自修或共修打佛七時,大多採用此法。
6.禮拜念
即邊念佛,邊禮佛。或先念一句,後拜一下;或不論句數多少,但邊念邊拜,邊拜邊念,念拜並行,身口合一,所謂「念佛一聲,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宋明以來盛行的大悲懺、梁皇寶懺,過年禮千佛等各種懺法,即是採用這種「持名禮拜」念佛法。
7.記十念
念佛號時,以念珠記數,每念十句佛號,撥一粒念珠,較為從容,不致因念佛速度快而手忙腳亂。這種方法可算是「強迫專心法」,對治雜念極為有效。
8.十口氣念
這是以追頂念佛法,追頂念去,不論佛號多寡,總以盡一口氣為度;必須等到出氣已促絕,須再吸進一口氣,才能再續念,這樣名為一口氣。如此十次,就是十口氣。大約念完十口氣,只須五分鐘左右。這是專為工作忙碌的人特設的方便法門。此法是根據《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願文而設。佛願深廣,而淨土一法普被三根,所以雖然只是十念,臨終之時,佛必來迎。清末民初印光大師極力提倡此法,做為方便接引眾生學佛的簡易法門。